溝裡筑道“牆” 攔泥又收糧
杭錦旗實施水土保持淤地壩佔補平衡試點項目,讓荒溝變良田,不僅提升了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也增加了農牧民收入——
10月中旬,在位於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塔然高勒鎮塔然高勒村閆家溝的杭錦旗水土保持淤地壩佔補平衡試點項目區,挖掘機正在挖排水渠。
該項目是國家“十四五”水安全規劃和自治區“十四五”規劃重點水利項目十大孔兌綜合治理項目中,毛不拉孔兌綜合治理的一個試點。
“十大孔兌”為10條季節性山洪溝,均為黃河一級支流。多年平均向黃河輸沙總量達2711萬噸,造成該段黃河河床逐年抬高形成懸河,凌汛期河水出岸時常發生,嚴重威脅黃河安瀾及沿線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毛不拉孔兌是鄂爾多斯市十大孔兌中直接入黃的一條一級支溝,不僅是鄂爾多斯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之一,也是沙塵暴的重要源頭。毛不拉孔兌周邊地段多屬丘陵地形,溝壑縱橫、地貌復雜、土質疏鬆、易受侵蝕。缺水少綠導致土地利用難度大,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極為脆弱。加之其主溝穿越庫布其沙漠,泥沙含量大,洪災頻發,嚴重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為守護黃河安瀾,調節黃河水沙關系,十大孔兌治理勢在必行。
加強水土保持治理,控制入黃泥沙量,減少黃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治本之策。近年來,杭錦旗將毛不拉孔兌綜合治理納入鄂爾多斯市十大孔兌綜合治理范圍,科學謀劃,統籌布局,按照“一溝一方案”“一戶一辦法”的原則,精准施策。
2024年5月,杭錦旗水土保持淤地壩佔補平衡試點項目啟動,該項目主要是對閆家溝骨干壩、梁台渠中型壩、李連瑜骨干壩、張家灣骨干壩共4座淤地壩的淤積地進行改造,總面積約170畝,包括增設排洪設施、壩地鹽鹼化防治、壩體整修加固和改造高標准農田等項目,以實現水、田、路等基礎設施標准化配套、建設成為水肥一體化的高標准農田及增加村集體和農牧民生產經營性收益,現今已初步完成。
“挖排水渠是為了把強降雨形成的洪水引流排泄,保護淤地壩庫區形成的淤積耕地不被洪水淹沒,最大程度保障農牧民壩地耕種收益。”杭錦旗水利局副局長王學平說。
“排水渠工地旁邊的這片農田是我家的,以前能用來耕種的土地隻有20畝。今年,淤地壩佔補平衡試點項目實施以后,我家可耕種的土地增加了70畝。”村民閆永利說,“我今年試種了葵花,一畝地一年能增加收入1000多元。”自家增收了,且周邊的生態環境隨著工程的實施變得越來越好,閆永利打心底裡高興。
據介紹,該工程增設排洪設施有效提升了區域防洪能力,降低了洪水對周邊生態的破壞風險﹔壩地鹽鹼化防治改善了土壤質量,為植被生長創造了良好條件﹔林、灌、草、藥相結合的發展模式,不僅起到了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還淨化了空氣,豐富了生物多樣性。
“實施淤地壩佔補平衡試點項目,對淤地壩淤積地進行高標准農田改造,荒溝變成良田,新增耕地指標用於土地佔補平衡交易,增加村集體和農牧民生產經營收益,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有力支撐。”王學平說。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杭錦旗積極探索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道路,同步推動生態治理和產業發展,培育以檸條、楊柴為主的飼草料產業﹔以甘草、金銀花為主的中藥材產業﹔以沙棘為主的林果產業。目前,已形成可觀的種植規模,草牧場改良后年產草量提高2倍以上,甘草種植每畝年純收入在1000元以上。
此外,杭錦旗在全區率先實施“以獎代補”試點工作,充分尊重農牧民意願,讓農牧民自主組織實施項目。據介紹,項目資金補貼分年度撥付到位,每畝補貼資金約330元,農牧民自主建設成本約200多元,通過工程實施的直接收益在每畝100元以上。群眾建設、群眾管護、群眾受益,真正成為項目建設的主體,改革發展的紅利最大限度地惠及了群眾。
如今“溝裡筑道牆,攔泥又收糧”這句話在當地群眾中廣為流傳。“牆”指的就是淤地壩,是毛不拉孔兌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泥沙流而不失,淤地效益顯著。
“通過水土流失治理,全旗新增治理面積2000公頃,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度由治理前的21.6%提高到治理后的85%,年減少入黃泥沙量7.94萬噸。”王學平說。(記者 張慧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