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興 安 盟

內蒙古扎賚特旗:農業數字化 農區變景區

2024年11月04日17:08 |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小字號

連日來,在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技術人員穿梭於試驗田的金色稻浪間,測量著不同品種水稻的產量及對應的大米食味值。同時,一張張如同“身份証”的溯源碼同步生成,不僅記錄著水稻的生長數據,還將用於明年的水稻精准種植。

“通過科學採集代表性植株,並在室內進行考種,可以了解高產作物的主要生物學性狀。再結合遙感觀測到的影像信息,為明年優質水稻品種選擇提供了數據參考和技術支撐。”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管理中心主任王平說。

測產工作,僅僅是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數字農業示范區的一環。從“靠經驗”到“靠數據”,該產業園將“數字”賦能於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從“看天吃飯”向“知天而作”加速轉變。

近年來,扎賚特旗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積極發展數字農業,建設數字農業農村科技服務中心,實現了農業大數據分析決策、田間智能設備管理控制、農牧民科技培訓、市場信息採集發布、農產品質量追溯等多種服務功能。開發大數據中心集成、生產管理服務、作物長勢監測系統等9大農業調控系統,直接管控10萬畝智慧農場,千余套田間信息採集、視頻監控終端實現科學決策,百余套農機智能裝備實現精准作業,年採集土壤墒情、虫情、水位、氣象等數據10萬余條。通過歷史多維數據疊加分析,對實時監測數據變化幅度進行預警研判,配合“掌上產業園”專屬客戶端使用,將氣象監測、災害預警、供需對接等信息及時推送給農民,讓手機成了農民的新農具。

“以前種地靠經驗,現在可不同了,農機配備了自動導航系統和衛星平地系統,不僅省時省力,效率還提高了。農技專家也經常來指導我們,讓我們的種植更精准、更科學。”扎賚特旗好力保鎮五道河子農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崗對於數字農業帶來的新變化深有感觸,他坦言,除了多年的水稻種植經驗,高科技已成為他們增產增收的技術依靠。

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還與中國工程院趙春江院士團隊、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研究所以及吉林農業大學合作,建設農業信息化科研成果轉化基地、遙感監測站、數字農業實驗室和產教融合基地,培育本地數字農業專業技能農民200人,形成“科研+院校+農技+職業農民”的科技服務團隊,推動當地農業生產更加科學,產量不斷提高。

在推進數字農業的同時,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積極探索“農旅融合”的新模式,通過將農業生產與鄉村旅游相結合,不僅提升了農業的經濟效益,還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在風景如畫的好力保稻谷景區內,一群孩子沉浸在趣味十足的游戲中,體驗著“一粒米”從萌芽到豐收的奇妙旅程。“我以前隻知道米飯好吃,今天才知道種水稻這麼不容易,以后我要更加珍惜糧食。”音德爾第七小學學生包紫萱說。

近年來,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水稻為核心,不斷豐富“食、宿、行、游、購、樂、娛”旅游業全產業鏈,積極打造集稻田觀光、稻作體驗、研學科普、“味稻”美食、稻田民宿於一體的農旅休閑體驗區10萬畝,傳承農俗、農耕文化內涵,建設30公裡“農業+體育+文化+旅游”融合觀光帶、好力保稻谷旅游區、佳稻裡民宿度假村和稻夢星空、時光列車、味稻小街等農旅融合景觀。同時,依托產業園觀光旅游效應,推動大櫻桃、羊肚菌、草莓等特色產業集群落戶園區,帶動休閑採摘業態發展的同時,更實現了宜居宜業、強農富民的美麗鄉村建設。

如今,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已成為周邊省區游客進入嶺上興安盟的第一站,亦是周邊旗縣群眾短途游的落腳點,年接待游客突破30萬人次,帶動2500多名各族群眾創業就業,直接經濟收入增加近1億元。這裡,希望的田野正發生著深刻的蝶變,引領著當地群眾在鄉村振興的康庄大道上向“富”而行。(賴烏日其其格)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