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變沙為田”的產業版圖

2024年10月24日09:23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經過幾代人的接續奮斗,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換來了毛烏素沙地綠進沙退的新景象。如今,這裡正在變為林沙產業聚集的一片藍海——

幾場連綿秋雨,讓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的近期氣候,一直處於一個濕度相對較高的狀態,由烏審旗林草產業發展技術服務團引進的玉木耳,也獲得了更加適宜的生長條件。

走進烏審旗嘎魯圖鎮達布察克村的玉木耳種植大棚,一排排菌棒密密麻麻地懸挂在半空,潔白如玉的木耳爬滿菌袋,晶瑩剔透,長勢喜人。農技人員穿梭菌棒之間,採摘、晾晒,一派繁忙景象。

當前,作為毛烏素沙地特有的沙蒿寄生物種,以“木耳”為代表的食用菌產業,包括猴頭菇、羊肚菌等,因其具備投資少、風險低、見效快、效益高等優勢,自2023年引入專業技術團隊以來,全旗研發的林沙產品達到9類115種。

不止食用菌產業,依托這裡的“沙窩窩”,油莎豆產業也實現了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在烏蘭陶勒蓋鎮萬畝油莎豆基地,秋收工作已接近尾聲,巴音希利嘎查牧民巴音達來,正將收獲的油莎豆裝上企業收購的車輛。

油莎豆是集糧、油、牧、飼於一體的經濟作物,屬於雜糧雜豆,特別適合在沙漠地區生長,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地處毛烏素沙地腹地,烏審旗境內20%土地是肥力低的沙化土壤。通過土地流轉、引進龍頭企業的方式,2023年,烏審旗建成萬畝規模化油莎豆種植基地,發揮油莎豆適應性廣、抗旱耐澇、易種好管等特點,探索出生態優化的另一種途徑。

因為降水充足的緣故,今年油莎豆畝產量提升到了650公斤,收購價格也達到每公斤3.7元,相較於傳統大田玉米等的種植,畝均增收約200元。這種經濟作物不僅可以有效帶動村民增收,還可以提升當地沙化土壤的肥力,起到改良土壤、改善生態的作用。

“沙地上能長到40公分,土壤分解情況也比較可觀。它相對於原有的草品種,能高出來20—30公分,在防風固沙上起到了改良土壤的作用。下一步,我們計劃投資建設油莎豆產業園區,帶動周邊更多群眾發展油莎豆產業。”內蒙古筱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徐剛一揮手,身后的油莎豆收獲機發出一聲轟鳴,投入到忙碌的收割中。

曾經荒涼的毛烏素沙地,如今成了孕育好產品的希望田野。

烏審旗蘇力德蘇木陶爾廟嘎查牧民迪旺嘎爾迪,從2022年開始接觸各類治沙項目,經過2年的治理,不僅自家的荒漠草場不“荒”了,還在家門口開發出育苗新田。檸條苗、揚柴苗、樟子鬆苗郁郁蔥蔥,成了增收的“金窩窩”。

“長好的苗結了種子,種子又育成苗,價格也好,銷量也好,這才是長久生意。”掰著指頭算了算,迪旺嘎爾迪興沖沖地補充了一句:“今年光育苗少說也有十幾萬的收入。”

生態是基礎,經濟是動力,民生是保障。今年,在“三北”工程、鄂爾多斯市庫布齊—毛烏素沙漠沙化地綜合防治重點項目、黃河“幾字彎”毛烏素沙地殲滅戰的共同作用下,截至10月,烏審旗完成生態建設任務83.03萬畝。其中,實現治沙18.39萬畝,造林40.63萬畝,種草24.01萬畝,高標准完成了既定目標任務。

生態向好的作用下,林沙經濟蓬勃發展。

2024年,烏審旗林沙經濟發展取得進一步突破。玉木耳、羊肚菌、紅棗等產品產量再創新高,一大批造林項目扶持戶,以苗木供應商、新型種養殖大戶的身份,成為林沙經濟的新成員。這個融合了林草經濟、林下經濟等多種形式的復合模式,一方面以治沙造林為主導衍生出的中草藥種植、特色經濟作物種植、新型養殖,不斷提升著傳統農業的發展上限﹔另一方面則圍繞沙柳平茬、光伏發電、博士工作站進行高新技術實驗,不斷拓展著林沙經濟的產業版圖。

60多年來,烏審旗幾代人接續奮斗,爬沙梁、跨沙海、過沙灣、越沙溝,換來了毛烏素沙地綠進沙退的新景象。如今,得到治理的沙地,正在變為林沙產業聚集的一片藍海。(記者 李國萍 通訊員 李赟)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