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生態環境

重現碧水清波

2024年10月17日08:48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2024年9月3日,西遼河干流水頭與通遼市城區既有水面相銜接,實現總辦窩堡樞紐以下71公裡河道有水,刷新西遼河干流水頭近26年來行進的最遠距離——

  “來水了!”9月初,通遼市奈曼旗明仁蘇木四合福村民李廣哲,心裡惦記著西遼河的水:“早上來一趟,下午來一趟,看著水流、聽見水聲心裡就高興。”

  9月3日,西遼河干流水頭與通遼市城區既有水面相銜接,實現總辦窩堡樞紐以下71公裡河道有水,刷新西遼河干流水頭近26年來行進的最遠距離。

  水聲過處,生機復現。在西遼河干流北富斷面,水中是藍天白雲倒影綽綽,兩岸是草木蔥蘢綠意濃濃。

  復蘇西遼河生態環境是落實國家“江河戰略”的重要舉措,是積極構建河流倫理、實現人與河流和諧共生的重大實踐。

  西遼河屬遼河干流,是季節性河流,92%以上的流域面積位於內蒙古。近幾十年來,受降雨減少和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影響,西遼河出現干流常年斷流、湖泊濕地萎縮等嚴重生態問題,成為我國七大江河中唯一處於斷流狀態的大江大河。

  為緩解西遼河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近年來,內蒙古通過“管、控、節、調、保”綜合治理措施,大力推進西遼河流域“量水而行”。相繼印發了《內蒙古西遼河流域“量水而行”2020年行動計劃》《內蒙古西遼河水量分配方案》等方案和規劃。

  自2020年起,內蒙古開始實施生態水量統一調度,西遼河干流水頭逐年向下游延伸,截至2023年5月,流域(平原區)地下水平均水位上升區達到14.3%、水位穩定區達到83.3%。

  2021年,內蒙古選擇赤峰市鬆山區、喀喇沁旗,通遼市科爾沁區、科左中旗、開魯縣共5個有一定水資源管理基礎的區域,開展“量水而行”試點旗縣建設。通過3年時間實現“分水到村(井)、計量到井、取水限量、用水有價、用水繳費、超用加價”的管理目標。

  2022年,內蒙古全力推進西遼河流域“量水而行綜合治理”,採取強化水源置換、退減灌溉面積、實施農業節水等措施,壓減流域超用水量,水資源保護成效初顯,地下水水位下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西遼河干流逐步實現通水。

  西遼河流域農業用水佔比較大,節水潛力巨大。2022年,西遼河流域開展“以電折水”系數率定,應用於農業用水管理。在“量水而行”試點旗縣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推進農業生產節水控水。落實農業用水總量管控,細化水權指標,進一步加強西遼河水資源保護。

  2022年,《內蒙古西遼河流域2022年度水量調度方案》印發,對西遼河實施常態化調度,干流18公裡河道完成疏浚,全年共向西遼河干流下泄水量3.29億立方米。西遼河干流河道有水長度進一步延長至總辦窩堡樞紐以下18公裡處,西遼河干流過水河長延長至92公裡,總辦窩堡樞紐實現20年來首次過水,下泄水量有效回補了區域地下水。

  2023年,內蒙古出台“十條硬措施”,從優化水資源配置、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強化河湖水域空間管控等10方面全面加強西遼河流域“量水而行”,恢復西遼河健康生命。計劃到2030年西遼河流域用水總量控制在40.3億立方米以內,達到國家下達的管控目標要求,全面建立“量水而行”的長效機制。

  “自2020年至2024年汛前,西遼河入境通遼段水量分別達3700萬立方米、1.96億立方米、1.36億立方米、1億立方米和2.29億立方米。”通遼市水務局局長肖強表示,“得益於西遼河水資源調度,近幾年通遼市超採區地下水水位下降趨勢得到遏制,流域通水后河面流水全部作為生態用水回補地下水,整個河道生態得到明顯的恢復和改善。”

  為緩減內蒙古西遼河流域水資源短缺問題,內蒙古加快推進引綽濟遼二期工程建設。項目設計多年平均年供水量4.54億立方米,實施后能為通遼市、興安盟的2個市區、7個旗縣的工業及城市提供生活供水,提升流域水資源承載能力。

  如今,西遼河流域內,通遼市科爾沁區超採區內累計建設完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3.68萬畝。截至2023年3月,赤峰市海日蘇灌區達林台灌域退減灌溉面積6.6萬畝,節約地表水約5000萬立方米,西遼河流域(平原區)平均地下水水位上升區佔50.7%。

  西遼河水滾滾向前,原本干涸的河床得到滋養,天鵝、赤麻鴨、魚鷗等遷徙候鳥在此成群結隊,翩翩起舞……古老的西遼河,展現出新風貌。(記者 張慧玲)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