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扎賚特旗:鹽鹼地生金有秘方
微風輕拂,稻田宛如金色的海洋。內蒙古扎賚特旗對鹽鹼地水稻實地測產驗收。
專家組和工作人員在“黑土糧倉”科技會戰興安盟示范區內選取3塊地塊有序開展確定對照田塊、割取、脫粒、稱重、測水分等實割實測全過程,嚴格執行“測規以內一顆不少,測規以外一顆不要”的收割標准,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准確性。經過現場測產機收實割,處理田塊1(鹽鹼地水田一體化快速均質改良技術)水稻產量666.3公斤/畝,較常規種植增產9.2%﹔處理田塊2(外源微生物菌劑降鹽鹼增肥促改良技術)水稻產量634.18公斤/畝,較常規種植增產4%。
“在輕度鹽鹼地上通過實施高效液體改良劑以及微生物菌劑,快速降低土壤的鹼度,來提升水稻的產量。從測產結果上看處理的地塊平均增產在9.2%左右,效果非常明顯。同時,土壤的PH值下降了0.4個單位,和非鹽鹼化的田塊的土壤基本是接近的,達到了改善土壤條件、提升地力和增產糧食的作用。”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黃立華說。
扎賚特旗圖牧吉鎮青龍山嘎查曾經荒蕪的重度鹽鹼地,經過兩年的治理如今也變成了生機勃勃的稻田。科技的力量在這裡得到了充分展現。通過施肥培土、化學改良等一系列創新措施,提高土壤質量,從而增加農業生產。
“主要通過添加磷石膏來降低土壤的鹼度和鹽分。然后增施農家肥來增加土壤地力,達到綜合改革的目的。從前期的水稻長勢來看,長勢非常好,土壤PH值從10.17,現在已經降到了9.6左右。”黃立華說。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在扎賚特旗開展的鹽鹼地改良技術研究取得了新突破,試驗地塊與對照田相比土壤PH值有所降低、糧食單產大幅提升。為扎賚特旗在鹽鹼地綜合利用上尋求到了新的路徑,對耕地質量、數量的雙提升和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扎賚特旗農牧和科技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寶昕說。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扎賚特旗將不斷完善推廣鹽鹼地治理模式,持續喚醒更多“沉睡的資源”,讓更多鹽鹼地變成沃土良田,為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促進扎賚特旗經濟增長、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貢獻著強大的科技力量和堅實的科技支撐。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深化與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合作,著力在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等方面開展技術攻關,為端穩、端牢‘中國飯碗’做出更大的貢獻。”李寶昕說。(王天茹、賴烏日其其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