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呼和浩特大青山前坡走一走

用鳳凰傳奇的一曲《吉祥如意》,作呼和浩特秋天的序曲再合適不過了。就像主唱玲花在演唱會上與觀眾互動所言,8月是呼和浩特最美的季節,城市的各處都藏著不同版本的“最炫民族風”。
敕勒川的無限風情
呼和浩特北邊的大青山前坡就像一條項鏈,點綴其上的各處風景如同珍珠一般,其中最美的當屬敕勒川草原這一顆。不少遠方的游客都是因為它而喜歡上的呼和浩特。
“我在做呼和浩特旅游攻略時,就決定要來敕勒川草原玩。本以為就是騎騎馬、拍拍照,沒想到這裡好玩的這麼多。”為了慶祝考上理想的大學,8月26日,廣西南寧的姑娘王倩倩跟好朋友來到了向往已久的呼和浩特。
“不虛此行”,是她們對呼和浩特的評價。
最讓王倩倩意外的是散落在敕勒川草原各處的打卡地標,不僅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還很符合時下年輕人的審美。而她的好朋友喬亞茹則更喜歡太陽廣場上可以變裝拍照的旅拍店。
“從市裡來這兒很方便,坐公交車就到了。吃的、玩的、逛的一應俱全,我們本想拍照打卡就走,可是一上午完全沒逛夠。”王倩倩告訴記者。
為了讓游客有更好的游玩體驗,敕勒川草原上增設了許多打卡地。有些是具有現代風格的地標式建筑,有些則是1:1還原的牧民生活的場景。喜歡拍攝的游客用取景器隨意摘取,都是一幅迷人的草原風景照。
“我從去年就開始在敕勒川草原周邊做旅拍,今年直接把店開到了敕勒川草原上的太陽廣場了。”曾在市區從事影樓拍攝工作的陳新亮告訴記者,自今年5月份開始,他的旅拍店就進入了旺季。
“游客最多的時候,我們從早上一直拍到晚上,根本沒有休息的時間。”陳新亮笑著說,這幾個月的收入比他在影樓拍攝一年的收入還要多。
陳新亮計劃明年把影樓的同事也拉來一起干,在附近的甲蘭板村開一家分店。“咱這敕勒川草原的品牌打出去了,還愁沒游客嘛!肯定越來越好。”
惱包村的中國式浪漫
隨著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落地,坐高鐵來呼和浩特看草原的外國人也隨之多了起來。
對於看慣了高山草原的歐洲游客,反倒是人文氣息濃厚的呼和浩特市新城區保合少鎮惱包村更加有吸引力,在他們看來,這裡處處充滿了中國式的浪漫。
“這個小村子真的讓我大開眼界,這裡白天風景美,夜景也有特點。”來自白俄羅斯的游客娜塔莎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表達著對惱包村的贊美之情。“這是農村嗎?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個村子裡居然有一座人工湖,還有天鵝和許多我不認識的動物,它們並沒有關在籠子裡,卻不怕人,這太神奇了!”
而對於沉迷中國文化的日本人澤川雄輝來說,惱包村吸引他的則是承載著晉西北文化的“博物館”——惱包村文化大院。
“我喜歡這個村子,這裡我可以看到許多不同風格的建筑,也可以看到許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場景。但是我最愛的是這裡的文化大院。”在澤川雄輝看來,惱包村裡的桃李民俗大集、文化大院、民俗館都是當地文化的濃縮。
“文化大院真的太有意思了,有許多來自民間、帶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展示品,讓我更加了解了這裡的風土民情,我真希望可以在這裡住下來。”澤川雄輝笑著說。
惱包村的故事已經從過去講到了現在。它的未來,會更美好。
野馬圖的田園牧歌
如果說敕勒川草原和惱包村是自帶流量的“網紅”,那麼同樣也在大青山腳下的保合少鎮野馬圖村則屬於呼和浩特本地人的“寶藏”。
伴著朝陽和露珠,野馬圖村的新鮮瓜果蔬菜等著遠來的客人採摘。
農家樂的陣陣炊煙夾雜著迷人的香氣,那是家鄉的味道。遠處的雅瑪圖森林公園,風吹過樹梢,游人的歡聲笑語回蕩在林間。
這樣閑適的慢生活,正是許多城市人夢想中的樣子。
“雖說敕勒川草原風景美,但是看慣了。”本地人劉靜波頗為“凡爾賽”地表示,比起敕勒川草原,他更喜歡安靜愜意的野馬圖村。
“野馬圖村真不錯,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隻要我想就可以帶著孩子採摘到應季的水果蔬菜,在體驗農家生活的同時還能教孩子很多農業常識。”
據了解,新城區保合少鎮野馬圖村因地理位置優越,晝夜溫差大,村裡有泉水,形成了獨特的小氣候,水果糖分充足,香甜可口。
目前村裡有403座溫室大棚,主要種植葡萄、櫻桃、桃子、火龍果等時令水果和蔬菜。從每年1月草莓開始上市至10月,不同水果輪番進入採摘季,讓游客來此悠閑採摘、一飽口福。
“我家一個櫻桃大棚、兩個桃子大棚,因為品種好,加上使用的是有機肥,所以水果口感特別好。平時我們夫妻倆一起打理大棚,加上零星的蔬菜採摘,今年保底能收入十四五萬元。”村民周福忠說,經營大棚比起種旱地要省事,在種水果樹的間隙還可以種羅馬生菜、水蘿卜這樣的蔬菜供游客採摘。“基本上一年四季都有收入。”
“我們村依托自然生態和鄉村休閑資源,讓村民都端起了‘生態文旅飯碗’,村裡成立的‘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的聯合體,更是村民增收最大的保障。”野馬圖村監委會委員董志剛告訴記者,大棚採摘每年能夠解決季節性務工人員300人。(記者 鄭學良 實習生 梁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