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綠奮進向美行——烏蘭察布以綠為筆書寫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新篇章

岱海之濱,波光瀲灩﹔蘇木山下,青翠蔥郁﹔雲谷之上,碧空如洗……放眼烏蘭察布,目之所及,山青、水綠、天藍皆風景,令人賞心悅目。
逐綠奮進,跨越發展。近年來,烏蘭察布市錨定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這個主要目標,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構建起了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生態環境指標逐年向好、環境質量穩步提升。
如今的烏蘭察布市,一幅山川秀美的生態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以綠為基 筑牢生態屏障
初秋時節,漫步於集寧區霸王河旁的沿河步道,隻見水清岸綠、飛鳥翱翔,處處洋溢著勃勃生機。散步、鍛煉的市民絡繹不絕。“現在的霸王河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河水變清了,鳥也多了,我經常來這裡晨練,跑跑步,呼吸新鮮空氣,心情特別舒暢。”集寧區居民梁曉紅感慨道。
青山綠水掩映下的霸王河公園已經成為市民休閑活動的好去處。王俊平攝
霸王河是集寧區的“母親河”。一度面臨著河水污染、水源枯竭等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給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居民生活健康帶來嚴重困擾。
自2010年開始,為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市、集寧區兩級黨委、政府對霸王河流經集寧全線進行全面整治。如今,一處22公裡長、1公裡寬的水域綠化景觀帶生態公園躍然眼前,昔日干枯臟亂的霸王河重現生機,逐步顯現出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成為當地一條名副其實的幸福河、健康河。
霸王河的蛻變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烏蘭察布市堅定不移地打響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以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主任的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全力推進“六個統籌”落地見效,全力推動岱海水生態綜合治理由“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態之治”轉變。多措並舉推動察汗淖爾生態環境整體性保護和系統性修復,大力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快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向“大生態”轉型升級。連續三年在自治區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中評定為優秀等次,切實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深秋的陽光下,商都縣察汗淖爾國家濕地公園的水面上,數千隻鳥兒在寬闊清淨的水面上遷飛游弋。周衛兵攝
數據顯示,2023年烏蘭察布市中心城區優良天數比率92.4%,PM2.5平均濃度23微克/立方米。2024年,全市5個國控斷面水質全部達Ⅲ類水質以上,列入考核的8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未發生重特大環境污染責任事件。
以持續提高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為目標,烏蘭察布市攻堅克難、奮力拼搏,不斷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新成效。集寧區、四子王旗分別成功創建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兩山”實踐創新基地,興和縣石墨及碳素產業清潔生產審核項目入選國家第二批創新試點,涼城縣成功創建國家環境健康管理試點,將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得更加牢固。
借綠生金 探索綠富同興
綠,不僅扮靚了烏蘭察布市的自然環境,還成為推動當地生產力發展的強勁動力,引領眾多居民踏上了致富之路。
在化德縣長順鎮刀拉胡洞村的防沙治沙項目區,一片片新綠正茁壯生長,見証著生態變遷的奇跡。數月前,這片曾經沙化嚴重的土地上,人頭攢動、機械轟鳴,挖坑整地的工作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干部群眾齊心協力,揮汗如雨,植樹造林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一場針對沙地綠化的攻堅戰在這片土地上全面打響。
化德縣防沙治沙項目作業區,工人們有序開展作業。郭小燕攝
刀拉胡洞村黨支部書記劉軍對往昔的惡劣環境記憶猶新。那時,村周草原退化,風起時,黃沙蔽日,嚴重影響村民的出行與生產生活。
“自化德縣堅定不移地推進各類生態修復工程以來,我們這裡的氣候逐漸好轉,降水量增多,風沙天氣減少,農作物的收成也逐年攀升。更令人欣喜的是,許多村民參與到生態工程項目的日常管理中,如澆水、補植等工作,不僅美化了家園,還顯著改善了經濟條件。”劉軍滿懷感激地說。
不僅限於化德縣,烏蘭察布市各地正積極探索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讓群眾吃上“生態飯”。
興和縣察爾湖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大力推動“農工商文旅康”一體化發展,秉持“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科學開發”的理念,著力培育現代農業、康養旅游、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等業態,成功打造出“綠色養生谷 休閑察爾湖”品牌形象,年接待游客量高達18萬人次,綜合收入超過千萬元。
四子王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以科技創新為驅動,重點發展馬鈴薯、肉羊、肉牛、旅游等主導產業,致力於打造馬鈴薯、肉羊、新能源、化工、旅游等“五大百億產業集群”。
卓資縣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融入文旅產業,通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策略,發展了包括林胡古塞、紅召九龍灣、紅石崖等景區在內的多個生態旅游勝地。2023年,全縣接待國內外游客145萬人次,通過旅游帶動全縣收入實現8.7億元……
卓資縣紅召九龍灣秋色。王俊平攝
眼下,烏蘭察布市正向產業與生態和諧發展之城邁進,“以綠生金”渠道正在不斷拓寬,讓綠色發展的“氣質”更純正、祖國北疆的“顏值”更亮麗。
逐綠前行 擦亮發展底色
“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如何平衡?”“傳統老工業園區如何實現低碳轉型?”近年來,烏蘭察布市力求在保障經濟穩步增長的同時,有效控制碳排放,積極探索並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低碳、綠色發展之路。
鐵合金行業,作為烏蘭察布市支柱產業之一,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20%左右,一度面臨企業裝備水平低、環境污染大、單位能耗高等挑戰。
2021年以來,市委、市政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開始對全市鐵合金企業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全面起底,提出淘汰退出一批、技改升級一批、延鏈強鏈一批的“三個一批”改造原則和除塵密閉化、能耗值標杆化、資源循環利用化、智能化、綠能化“五化”改造具體措施,制定了《烏蘭察布市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和規范“兩高”項目管理的實施細則》等6個專項整改方案。並與科研院校合作,編制礦熱爐密閉技改、智能化升級等指導手冊,全力推進淘汰落后產能、礦熱爐全密閉化改造、“點天燈”等方面問題整改。
到2022年底,烏蘭察布市鐵合金55台限制類裝備全部拆除退出,退出產能134萬噸,騰出能耗200萬噸標准煤﹔27台應密閉的普通合金礦熱爐全部密閉。
在推動鐵合金行業鳳凰涅槃的過程中,烏蘭察布市還聚焦尾氣利用和廢渣處理,加快構建工業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
走進國家級綠色工廠——旭峰新創實業有限公司廠區內,綠樹、草坪、噴泉水系……滿眼的綠意盎然。“廠區環境優美,工作起來心情也美了。”提起綠色低碳發展,旭峰新創實業有限公司行政部主任宋丹侃侃而談,“作為高耗能、高排放的傳統產業,必須遵循節能減排、低碳循環才能長遠發展下去。”
“我們走出了一條獨具旭峰特色的循環發展之路。原料進廠后先經烘干窯烘干焦水,在源頭上降低能源損耗﹔廢渣進填埋場,后續制成碳酸錳、碳酸鎂、白炭黑,真正實現變廢為寶﹔余氣通過轉換工藝制成甲醇后,再延伸到生產碳酸二甲酯,生產過程中碳被固化下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也都被消耗殆盡,將尾氣‘吃’掉,真正實現零排放。”宋丹向記者介紹。
鐵合金冶煉過程中還會伴隨大量的余熱,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察右前旗巧做“工業廢熱”文章,利用旭峰新創實業有限公司特種合金礦熱爐循環冷卻余熱水進行熱能交換,為土貴烏拉鎮城區居民實施“高溫”熱源集中供熱,供熱面積達40萬平方米,經余熱綜合利用改造的旭峰礦熱爐冷卻系統年均節約用電量和用水量分別可達120萬kW·h和8.2萬噸。“吃干榨盡”工業廢熱,為推進低碳清潔供暖開辟了可循之路。
目前,烏蘭察布市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鐵合金生產地級市之一。經過一系列改造升級,烏蘭察布市鐵合金整體工藝技術、污染治理水平均處於全國領先地位,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並重的綠色發展之路。
推窗見綠,出門即景。久久為功的綠色行動,讓藍天繁星常駐、碧水淨土長存,“綠色福利”成為人民群眾的“幸福標配”,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烏蘭察布市堅持系統治理、減污降碳,鞏固提升綠色生態優勢,全力推進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一路“追藍逐綠”,向美而行。(劉超、赫雨田)
來源:烏蘭察布市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奮斗的我 最美的國”示范宣講團走進集寧師范學院
- 10月8日,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自治區教育廳聯合各部門面向全區高校開展的“奮斗的我 最美的國”示范宣講團第三小分隊走進集寧師范學院,為該校師生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宣講。 宣講中,莫伶、巴特爾、遲文文、吳秀玲、蔣建宇、徐乃超6名來自不同領域的宣講員,結合自身經歷和行業見聞,用生動的語言和鮮活的事例,分別作了題為《向“新”行 “質”勝青春》《赴湯蹈火鑄忠誠 竭誠為民擔使命》《恰同學少年 風華正茂》《幸福地創造幸福》《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 做新時代有為青年》《在大漠戈壁書寫最美青春》的宣講,激勵廣大師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