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復師 妙手“補”時光

修補書葉。
拆除包角。
用高拍儀拍攝修復前的書影。
修復師教授學員如何查看古籍破損情況。
檢查修復后的書葉。
觀眾體驗古籍線裝書制作。
工作人員共同商議修復方案。
修復師們忙中有序。
凝神,一貼一補,輕輕壓平。在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古籍修復室,古籍修復師胡雅婧正將一沓泛黃的書頁小心翼翼地鋪展在工作台上。“這是我最近在修復的明刻本《南史》,殘損不算嚴重,但脆化比較嚴重。”胡雅婧拿起毛筆,蘸上糨糊,將補紙粘貼到缺損處,再用鑷子把多余的補紙剔掉……一旁的壓書板下,已經修復好的書葉平整舒展,古籍悄然“新生”。
在胡雅婧的桌子上,擺著鑷子、挑針、竹啟子、剪刀、毛筆、噴壺等工具,完整的一套修復工具有幾十種之多,其中不少都是修復師根據情況自制的。
胡雅婧介紹,古籍經過了漫長歲月的侵蝕后,大多存在霉變、虫蛀、酸化、脆化等一身疾病,古籍修復工作就是為這些古籍“治病”,賦予這些殘損破舊的古籍新的生命力。修復古籍的工作看似簡單,卻異常繁瑣,通常需要拆線、編號、去污、配紙等20多道工序,每一道流程都很重要,每一個步驟都馬虎不得。
在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古籍修復室,共有7名年輕的古籍修復師,他們潛心修復,為我們開啟通往浩瀚書海的大門。
內蒙古有著豐富的古籍存藏。以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為例:現藏漢文古籍、民國線裝文獻1萬余部、近20萬冊,蒙古文、藏文、滿文等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古籍約2.3萬冊,45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這其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古籍存在破損、虫蛀、脫頁、脆化等問題,尚需修復。
如何讓這些古籍活過來,內蒙古一直在行動。內蒙古自2012年起全面開展古籍修復工作,在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建立古籍修復室,持續完善古籍修復室建設,同時開展館藏古籍破損情況調研,建立完善的修復檔案,規范古籍修復流程,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古籍修復工作,已累計修復古籍2000余葉。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獲批“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內蒙古傳習所”。
為了讓年輕人認識這門技藝,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面向古籍相關專業研究生定期開展“古籍修復技藝進校園”活動,激發青年一代保護古籍文獻的興趣和熱情。
內蒙古還將積極拓展工作模式和范圍,深入挖掘“北疆文化”內涵,為賡續中華文脈、守護文明基因貢獻古籍力量。(記者 白雪、王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