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一顆星星穿越的時間

——內蒙古參與見証中國航天事業七十五年發展奇跡

2024年10月08日10:00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一顆星星穿越的時間有多久,內蒙古這片土地或許可以作出回答。

  2024年10月1日,新中國75周年華誕之際,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新聞司司長華春瑩在社交媒體X平台發布18組對比圖,生動展示過去75年間中華大地的滄桑巨變,其中一組對比圖就是“東方紅一號vs嫦娥六號”:1970年,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中國航天史迎來又一個裡程碑﹔2024年,嫦娥六號“蟾宮再折桂”,取回月背土壤。

  這兩件航天大事,都發生在內蒙古的土地上。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位於內蒙古額濟納的東風航天城也稱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人類歷史首次月背返回的嫦娥六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

  兩件航天大事時隔54年。事實上,早在68年前,為了中國的飛天夢,內蒙古額濟納的牧民們已經開始讓地搬遷。

  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國航天人在歷史的天空中書寫壯麗篇章,內蒙古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則給予中國航天最深情的托舉。

  穿越時空的星星,帶著中國的驕傲向世界共享空間探索的成果。中國星星的驕傲,內蒙古與有榮焉。

  在中國航天事業75年波瀾壯闊的發展史中,內蒙古,一直和中國航天一起走過。

  68年,從14年1顆星到1年200多顆星

  9月6日,東風航天城成功發射的可重復使用試驗航天器在軌飛行268天后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

  9月25日,力箭一號遙四商業運載火箭在東風航天城發射升空,將搭載的5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

  9月27日,東風航天城成功發射首顆可重復使用返回式技術試驗衛星——實踐十九號衛星。

  ……

  如今的星星發射,越來越密集,一箭多星成為常態,可重復使用成為高頻詞。

  從新中國航天事業的出發點回望:68年前的1956年,中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北京西郊成立﹔66年前的1958年,這項前無古人的事業選址到內蒙古額濟納這片廣袤土地﹔59年前的1965年,中國第一個固體火箭發動機研制生產基地也就是現在的中國航天科工六院從四川遷到內蒙古呼和浩特市﹔54年前的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在東風航天城升空。一顆星星升空,走過了14年時間。

  如今,一年發射幾十次已成常態,每年發射的航天器可達幾百個。

  2023年,我國成功實施近70次航天發射任務,發射200余個航天器,且以26星和41星兩度刷新一箭多星紀錄。同時,2023年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迎來第500次發射,從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火箭在東風航天城首飛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太空開始,長征系列火箭實現百次發射用了37年的時間﹔從第100次發射到第200次發射用時7年多﹔實現第三個百次發射用了4年多時間﹔實現第四個百次發射用時2年零9個月﹔實現第五個百次發射僅用2年。

  時間仿佛在加速。

  而對於曾經參與了“神一”到“神四”回收工作的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退休干部朱安山來說,那段記憶卻仿佛永遠地停留在了歷史中。

  “1999年‘神一’回收時沒有經驗,草原上走難免會碾壓草場,但是牧民毫無怨言。‘神二’回收工作從晚上持續到早晨,時間最長最辛苦。‘神三’時,熟悉路況的牧民們自發組成了民兵搜尋小分隊,他們騎著摩托車帶路,后面是專業搜救隊的車,回收成功后烏蘭牧騎隊員們給搜救隊獻了哈達,場面非常熱鬧。‘神四’回收是在晚上,是冬天,很冷,車在雪地上跑,遇到網圍欄我們就下車剪開給搜救隊開路,大家眉毛上都結了霜。”朱安山回憶說。

  他說,多次回收,內蒙古都是不惜一切代價幫助搜救隊搜尋返回艙、搜尋散落的器件,對方也贈送了飛行器回收相關物品作為永久紀念,現在這些珍貴的禮物在內蒙古博物院可以看到。

  60多年來,幾百顆衛星、18艘神舟飛船、1個目標飛行器、1個空間實驗室在東風航天城成功發射,17艘神舟飛船、實踐十號等衛星,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嫦娥五號、嫦娥六號等探月飛行器都降落在內蒙古中部草原或位於內蒙古西部的東風著陸場。

  新中國的航天史,內蒙古一路相隨一路護航,並始終參與其中。

  30多年,從把中國人送入太空到中國人常駐太空

  2024年9月30日,中國載人航天微信公眾號發布了詳細的載人航天版10月月歷,用不同顏色標注了不同重點。

  月歷顯示:計劃於10月下旬發射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迎接神舟十八號乘組返回。26日,是用黃色重點標注的“神舟十八號乘組在軌滿六個月”的日子,這也意味著乘組返航很可能就在這個日子附近。

  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也正嚴陣以待准備“神十九”發射安保任務。自1999年神舟一號飛船開始,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共計承擔了18次飛船發射外圍安保任務,從神舟十二號飛船開始在東風著陸場著陸以來,他們也承擔了從神舟十二號到神舟十七號6次神舟回收安保任務。設卡、走訪、排查、宣傳……不分晝夜堅守在轄區各個點位,“航天護衛隊”“陶來神舟警隊”“大漠警航隊”空天一體,全力維護東風航天城周邊安全穩定。

  和他們一樣准備護航“神十九”發射和“神十八”返航的還有額濟納各相關單位,以及周邊旗縣的相關單位。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32年來,從無人到有人,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太空漫步到交會對接,從短期駐留到中期駐留再到長期駐留,從第一次“太空會師”到會師交接成為常態,從應用性飛行到“太空班車”,航天員居室從“一室”到“兩室”再到“三室兩廳”,航天員飲食實現7天一個食品周期菜品不重樣,目前中國航天員在空間站能夠生活長達半年之久。航天員目前包括了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等,國家級太空實驗室中國空間站已安排在軌實施了100多個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4000余項成果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

  在內蒙古,蒙草集團創新育種研究院的草種有一些是搭載過航天器的航天草種。據相關人員介紹,搭載飛船回來的偃麥草,抗旱和抗寒性很好,而且分蘖比較多,意味著產草量會比較高。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目前已經形成滾動備份“一年兩艘”常態化發射模式,中國空間站可以支持開展單學科或多學科交叉的空間科學實驗,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天宮課堂”也越來越精彩……

  2024年,楊利偉在東風航天城給小朋友講述當年執行載人飛行任務時的過程,培養下一代“摘星人”。楊利偉的《太空一日》文章如今已經進入小學課本。

  很多牧民還記得楊利偉返回地球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四子王旗牧民吉日嘎拉說:“神舟四號落在我家草場,神舟五號落在了我隔壁鄰居家的草場,我第一時間就騎著摩托去了,看到了航天英雄楊利偉!”牧民恩克其其格說:“神舟五號落在我家草場我太激動了,這個落點現在很多人來參觀。”今年6月,記者在四子王旗採訪時,就遇到了來自北京、呼和浩特的兩撥航天愛好者到神舟五號落點參觀打卡。

  32年間,從首次進入太空到進入空間站時代,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飛船從內蒙古升空,航天員在內蒙古著陸”,相關單位2003年11月送給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的一面錦旗如今就放在內蒙古博物院,表達對內蒙古全力支持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感謝之情。

  不惜一切代價幫助搜救隊搜尋返回艙和散落的器件﹔投資5369萬元建成烏蘭花—紅格爾回收場站65公裡的三級公路“神舟路”……

  2008年9月28日下午17時37分,第一次滿載3人的“神七”返回艙穩穩飄落在阿木古郎草原上。配合專業搜救隊,相關地區組建了2100余人的應急分隊,定人、定崗為“神七”回家營造安全港灣。19時48分,載著航天員的直升機起飛赴呼和浩特,呼和浩特的軍區招待所已經為航天員的休息做了充足准備。9月29日6時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各族各界群眾在呼和浩特市歡送航天員啟程回京。當3名航天員帶著自信的笑容向前來歡送的群眾揮手致意時,現場沸騰了,蒙古族姑娘為飛天英雄獻上了潔白吉祥的哈達,也送上了內蒙古各族兒女最真摯的祝福。

  在“神七”發射任務中擔任0號指揮員的內蒙古包頭人郭忠來說:“作為內蒙古人,能夠看著這麼多航天器在東風航天城升空在內蒙古返回,並且參與其中,我心裡的驕傲和自豪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

  2013年6月11日,蘇日瑪加布在離東風航天城最近的村子東風鎮寶日烏拉嘎查觀看了神舟十號發射。蘇日瑪加布是額濟納旗的土爾扈特蒙古族,土爾扈特人曾歷經千難萬險回到祖國懷抱,1958年,他們又為祖國的航天事業讓出豐美的草場。而蘇日瑪加布本人,當時也被抽調到搬遷指揮部,成為宣傳組的一名成員,在搬遷指揮部的生活持續了兩年,在這裡點點滴滴的生活,被蘇日瑪加布刻印在一張張簡報上。

  四子王旗降落了11艘神舟飛船。有參與回收安保工作的“老神舟”說,從神舟返回的前一天到它著陸被安全運走的這段時間,很多人都隻能在車上吃、喝、睡,要確保神舟安全著陸回收。

  自治區民政廳退休干部史麗英回憶起和神舟有關的日子心潮澎湃:“‘神六’‘神七’回收時我都是安排好著陸場的任務,再趕回來協調迎送航天員的活動,‘神六’是在畢克齊機場歡送航天員,‘神七’因為3名航天員在軍區招待所住了一宿,所以第二天早上是在軍招搞的迎送活動,我們的組織協調工作經常是通宵達旦。”

  32年間,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一路,內蒙古相隨相伴深度參與。

  20年,從望月追夢到月背取樣返回

  回首飛天路,逐夢新征程。探月工程2004年1月正式立項,確定“繞、落、回”三步走總體規劃,到2024年已走過20個春秋。目前,我國載人登月任務已全面啟動。

  國慶前夕,嫦娥六號搭載的10份空間誘變實驗材料被送往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航天育種研究院太平庄實驗基地進行選育。2008年以來,該院先后通過神十一、十三、十四、十六和嫦娥六號等搭載航天育種材料。據介紹,該院將爭取利用三到五年的時間,使航天育種品種推廣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

  金秋十月,碩果豐收,在內蒙古大地上,航天育種的馬鈴薯在烏蘭察布破土而出,太空番茄在鄂爾多斯長勢正旺,包頭稀土研究院蒙稀磁業有限公司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和“神舟”系列飛船及“嫦娥”探月工程研制生產大量稀土釤鈷永磁元器件,在呼和浩特市研發的F-12高強有機纖維應用於火箭導彈的殼體和飛機結構件……

  回望中國探月史,2007年發射的嫦娥一號圓滿完成一期“繞月”使命后受控撞月﹔2010年發射的嫦娥二號獲得了世界首幅7米分辨率全月圖,對嫦娥三號預選的落月區域進行重點探測,在完成既定任務后進行了拓展任務,在2012年成為環繞太陽的人造小行星,創造了當時我國最遠的深空測控距離紀錄﹔2013年發射的嫦娥三號突破落月技術,首次實現了中國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目前已圓滿完成了科學探測任務,處於長期管理階段,著陸器部分科學載荷仍在工作﹔2014年11月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順利返回內蒙古中部草原,標志著中國探月“回”的技術取得關鍵性突破﹔2018年發射的嫦娥四號用中繼衛星突破月背和地面通信難題,成為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目前嫦娥四號著陸器和巡視器仍在月面進行科學探測﹔2020年發射的嫦娥五號平安著陸四子王旗著陸場實現中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2024年發射的嫦娥六號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成為我國探月工程的重要裡程碑。

  目前為止返回地球的中國探月航天器,均降落在內蒙古中部草原。中國探月由繞到落用了7年時間,由月球正面採樣返回到月球背面採樣返回用了4年時間,時間也在加速。

  目前,探月的一些技術已經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中和民用防火服等方面進行應用。

  2023年9月,“天宮課堂”第四課開講,並首次在額濟納旗設立地面課堂。身處額濟納大漠的孩子向身處浩瀚太空中的航天員提問,太空在孩子們眼中具象化了。

  曾多次迎接神舟飛船返回的四子王旗有一所神舟希望小學,這是航天相關部門捐贈援建的小學,捐贈款源自一幅曾搭乘神舟飛船遨游太空的作品。這個學校的校園裡,處處可見航天元素,學生們經常手工制作航天模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在這裡已累計幫扶留守困境兒童1700多人次,航天專家也經常來給學生們講授航空航天知識,在學生們心中種下探索星辰大海的種子。今年6月25日,這裡的一些孩子又幸運的到嫦娥六號回收現場參觀。

  在烏蘭察布邊境管理支隊的展廳裡,也放滿了和航天有關的照片、著陸場執勤日志等。從神舟到嫦娥,每一次在四子王旗落地的航天器,他們都有參與安保。

  “無論在核心區還是在外圍,隻要有1%的落點可能,我們就要按照100%的落點可能和100%的信心決心備勤出勤。”多次參與航天安保的四子王旗人武部相關人員說。

  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2035年前建成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探月工程一路向前,自家草場降落了嫦娥六號返回器的四子王旗牧民特木爾巴特爾,也期望著之后的嫦娥返回器還能夠降落在自家的草場,期待著在自家草場上迎來月球返回的中國人。

  未來,一起續寫新的太空詩篇

  “東方紅一號”衛星設計壽命20天實際工作28天,54年過去了,它仍然在太空中運行,此時,人類第一次進行的月背採樣已經返回中國。

  “寫你未寫的詩篇”,電影《我和我的父輩》主題推廣曲中,這句話令人動容。《我和我的父輩》之《詩》的故事,描繪的就是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的航天六院和位於額濟納旗的東風航天城發生的故事。

  神舟飛天、天宮駐空、嫦娥攬月、北斗指路、天問探火、羲和逐日,內蒙古與有榮焉。

  在神舟起落的熱土——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有“飛天逐夢”的研學之旅。行走在額濟納旗黨政機關舊址——寶日烏拉,見証額濟納旗人民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主動遷出水草豐美牧場“三易旗府”的歷史﹔在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參觀,感悟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在長眠著700多位英烈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懷著敬意緬懷先烈……近年來,額濟納旗傾力打造“額濟納旗航天科技研學旅游”、額濟納旗“感悟家國情懷·托舉大國重器”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線路,播種奉獻祖國、勇闖未來的種子。

  目前,月球上共有35個以中國元素命名的地理實體。到2023年11月,中國已與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50多份政府間航天合作協議。在巴西,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守護著熱帶雨林﹔在老撾,“老撾一號”通信衛星為邊遠山村送去遠程教育信號﹔在塔吉克斯坦,薩雷茲湖大壩管理人員利用北斗系統進行大壩變形監測……從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到載人航天,從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到探月、探火工程深入推進,中國航天始終在書寫全球開放合作、協同探索的動人詩篇。

  帶著人類的好奇,中國的星際探索正在走向更浩渺的星空。10月飛天的神舟十九號會搭載哪些載荷進行哪些實驗令人期待。

  中國航天,未來可期!內蒙古作為許多航天器起飛著陸的溫暖母港,會繼續守護、參與和見証中國航天事業走向更廣闊的未來!(記者 李霞)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