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工業增加值從0.5億元到9889.8億元

——數看內蒙古75年工業經濟闊步向前

2024年10月01日09:17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眼下,正值能源保供的關鍵時期。全力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的內蒙古,傾力保障能源安全生產穩定供應,確保重點煤炭生產企業和運輸企業不停工、不停產、不停運。

  在黑岱溝露天煤礦,5層樓高、自重1200噸的WK55電鏟回轉於煤層和卡車廂斗之間,每鏟裝煤100噸,隻需100多秒就能裝滿載重220噸的礦用卡車。

  據黑岱溝露天煤礦有關負責人介紹,該礦核定年生產能力3400萬噸,是目前我國產量最大的露天煤礦之一,在開採技術上採用了高台階拋擲爆破與吊斗鏟倒堆工藝,作業效率高、生產成本低、生產能力強,資源回收率長期保持在98%以上。作為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礦,該礦以“減人、增安、提效”為目標,自主研發了無人駕駛系統,實現300噸級礦用卡車多編組無人駕駛。

  不僅在黑岱溝露天煤礦,如今,內蒙古煤礦智能化建設全面提檔加速,煤礦生產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高,採掘機械化率達到100%。全區174處煤礦均已完成智能化建設,智能化煤礦產能達到了10.24億噸,佔在產煤礦產能84%。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肩挑背扛”到如今的機械化、智能化,煤炭生產方式的嬗變正是內蒙古工業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最好見証。

  新中國成立75年來,內蒙古工業在幾乎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門類較為齊全、優勢特色鮮明、結構不斷優化的現代化工業體系。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發展現代能源經濟,推動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取得新進展,為內蒙古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75年前的內蒙古,工業基礎薄弱,僅限於生產少量粗加工產品。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工業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性轉變。

  總量實現跨越。1949年,內蒙古工業增加值僅有0.5億元。改革開放以后,內蒙古工業煥發了巨大的生機和活力,經濟規模迅速壯大。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工業化進程穩步向縱深發展,2012年全區工業增加值突破3500億元,2018年突破5000億元,2023年躍升至9889.8億元,預計今年工業總量有望歷史性突破萬億元大關,為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結構持續優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堅持以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為主攻方向,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區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目前已形成制造業與能源工業競相發展生動局面,煤炭工業佔工業比重由2012年的58%下降到43%﹔制造業佔工業比重由2012年的28%提高到近40%,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大幅提升。目前內蒙古已擁有37個工業大類、141個中類、292個小類,初步構建起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

  實力顯著增強。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導向,先進制造業實現聚鏈成群、融合發展。截至目前,內蒙古制造業領域稀土、單晶硅等19種產品產能規模均居全國第一,電解鋁、磁性材料等6種產品產能規模居全國第二。包頭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成為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呼和浩特乳制品集群躋身國家45個先進制造業集群。“蒙字號”工業品“保全國、賣全國”,產業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不斷增強。

  轉型提勢加速。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堅持全產業鏈思維,錨定在新能源領域“再造一個工業內蒙古”目標,充分發揮新能源的引領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稀土、新能源、現代煤化工等產業,形成了全國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太陽能用晶硅材料生產基地,以及全國重要的煤炭由燃料向化工原料轉化的清潔高效利用示范區。2023年,內蒙古規模以上稀土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1%﹔新能源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6.1%﹔現代煤化工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5.4%。

  75年櫛風沐雨,75年春華秋實。一串串數字見証著75年來內蒙古工業經濟走過的壯闊之路,一組組數據記錄了75年來內蒙古奮勇前行的鏗鏘步伐。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未來,內蒙古堅決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以先進制造業帶動新型工業化,以新型工業化全面助力自治區闖新路、進中游。(記者 康麗娜)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