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奏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美麗大合唱”

包頭市堅持把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立足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用一系列創新之舉打造了保護黃河的包頭特色之路,奏響了“美麗大合唱”。
包頭位於黃河“幾字彎”的正頂端,黃河把最美的脈動畫向了這裡。黃河包頭段是黃河上中游分界的關鍵地區,是沿黃重要生態功能區。
在包頭博物館有這樣一個展廳,裡面展示著從新石器時期至元代時期在這裡生活的先民們把牧野放歌的生活刻磨在山岩上的歷史印記。他們將廣袤的草原、巍峨的青山和浩瀚的沙漠等美麗景色,鐫刻在堅實如磐的陰山岩壁上,突出了“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生態文明理念。
如今的包頭人,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先后制定出台《包頭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修訂了《包頭市濕地保護條例》《包頭市南海子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關於包頭黃河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修復的實施意見》等,編制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及實施方案、“十四五”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等系列規劃,制定並出台了落實《黃河保護法》相關方案,構建了較為完善的濕地生態系統保護法規制度體系。
其中,保護區面積增加88.77%,湖泊面積增加114.14%,保護區鳥類由77種增加到242種。強化生態環境執法,推動開展“清廢”“兩打”沿黃濕地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將黃河流域保護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嚴守生態紅線,禁止任何違法佔用濕地的行為。
“隻有我們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加大違法懲處力度,切實貫徹落實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大家才能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黃河,有效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落深落細落實。”包頭市生態環境局局長趙文彬說道。
包頭市沿黃大堤生態廊道建設持續推進,緊鄰黃河之濱的南海濕地猶如一顆璀璨的珍珠,獨特的自然風光、豐富的生態資源吸引著眾多游客紛至沓來。被小白河濕地公園懷抱著的包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其8979平方米的博物館中,建有史前黃河廳、千面黃河廳、人文黃河廳、治理黃河廳、生態黃河廳、未來黃河廳,展示著黃河文化和濕地保護成果。登上50米高的觀景塔,可將美麗黃河風光盡收眼底,成群結隊的國家一級、二級野生保護鳥類展翅翱翔,一幅幅宛如油畫般唯美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陰山腳下的敕勒川平原有自治區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美岱召鎮和溝門鎮。18條涓涓溪流從這裡流過,匯入九曲黃河,它叫“溝門”,另一處以古跡為名,叫做“美岱召”。它們牽手相連,描繪著“重塑綠水青山,再現金山銀山”多彩風姿。
包頭市不斷強化沿黃工業園區污水治理,從2023年10月開始,組織實施“雨污分流綜合治理21個月攻堅戰”,從根本上解決入黃水質不達標問題。在全國鋼鐵行業率先完成濃鹽水提鹽綜合治理,稀土企業全部實現廢水資源化利用,煤化工等重點行業全部實現廢水“零排放”。工業重復用水量佔總用水量的89%,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40.52%。創新治水模式,投資1.6億元完成智能管網探測3366公裡,生活污水處理率提高到96.38%,全市城鎮污水處理廠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准。全面實施防沙治沙黃河“幾字彎”包頭攻堅戰,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309平方公裡,水土保持率達到42.63%。
黃河流經包頭220公裡的干流水質常年保持Ⅱ類以上,黃河從包頭入境到出境全線實現了水質不降低、功能不衰退。沿黃濕地野生維管束植物由2011年的133種增加到218種,野生鳥類由201種增加到242種。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上重要日程。包頭再次奏響新時代生態保護“黃河大合唱”,開啟了保護母親河新的詩篇。(記者 格日勒圖 通訊員 劉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