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多彩非遺點亮精彩生活

愛上一座城,會因為其美食、美景,也會因為這座城的文化底蘊和風土人情。
呼和浩特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這裡不僅有久負盛名的文博場館,更有凝聚民間智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傳承,成為了解呼和浩特,了解北疆文化的一扇窗口。
多彩非遺 潤物無聲在身邊
秋日,北方進入旅游旺季,游客來到呼和浩特少不了要到寬巷子美食街和塞上老街打卡。
這兩個打卡點中隨處可見非遺元素,比如大家都喜歡的燒賣等,這些在寬巷子美食街的美食,都是本土非常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它們的制作技藝有著各自的傳承手法,味道也經得起考驗,早已成為本土的美食招牌,在唇齒留香間也把極具魅力的北疆文化帶給了游客。
很多游客會在塞上老街選購紀念品當作伴手禮送給親朋好友。融入羊拐、鬆石、瑪瑙元素的蒙古族銀飾,用蒙古族皮雕手法制作的皮包、鑰匙扣、皮畫,以及用烙鐵筆在羊毛氈上制作而成的一幅幅精美的羊毛氈燙畫……塞上老街商鋪的老板們不僅售賣成品,還在店裡設立了工作室,展示自己的工藝制作流程。
除了在旅游區內的非遺展示外,呼和浩特還有一處非遺文化的集中地——莫尼山非遺小鎮。
在這裡可以一站式領略內蒙古的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如剪紙、金屬絲編、盤扣、面塑等,游客既能參觀,又能體驗制作,感受內蒙古的文化韻味。
來到呼和浩特,游客必打卡的演出當屬在內蒙古自治區少數民族體育運動中心上演的《千古馬頌》。
在凸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主題中,蒙古族長調、呼麥、馬頭琴等表演內容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通過演出的形式,讓觀眾和游客對本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傳承多年 默默堅守綻芳華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個個精美絕倫的文化項目,更是傳承多年的文化堅守。
今年72歲的胡連剛,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腦閣的傳承人。他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平時忙著地裡的農活,每逢春節就會組織村裡人鬧紅火。
據胡連剛介紹,他的技藝是從父輩傳承下來的,光腦閣的架子就有30斤重,再加上肩膀上的兩個小孩,總重量會超過百斤,因此一場演出下來總得歇上幾次才行。
盡管很累,但每次人們問他要干到什麼時候,他總是憨厚地笑一笑說:“直到干不動為止。”
如今,國潮風受到大眾的喜愛,腦閣、高蹺、二人台等原本看起來“土土的”非遺項目也迎來了新的生機。
二人台表演藝術家王佔新幾年前就在快手平台上進行直播,從化妝、穿服裝開始向網友展示二人台表演的全過程,並通過網絡義務教授學生。
此外,深受年輕人喜歡的“90后”高蹺代表性傳承人邢楷林,經常在網絡平台上更新高蹺的有關視頻,也會不定期做直播,以更積極的方式來傳承非遺文化。
在積極擁抱網絡,傳播非遺文化的同時,呼和浩特市線下也有很多主題活動來推廣非遺文化。如,大眾最熟悉的非遺進校園,其中川劇變臉、剪紙、撂跤等就深受學生們的喜愛。
前不久,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弘揚北疆文化 促進文旅消費——北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在內蒙古展覽館開展。本次共展出150個非遺項目,在活動期間呼和浩特市還同步舉辦了非遺夜市,進一步豐富了活動內容。
今年,呼和浩特市第九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又有70個項目入選。其中包括青城掐絲琺琅、葫蘆雕刻技藝、青城火鍋宴制作技藝、黃柿子養生湯制作技藝等,涵蓋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等多個類別。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國家級7項、自治區級74項、市級275項、旗縣級259項。(記者 鄭學良 實習生 王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