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鄂爾多斯:攔沙換水巧解黃河流域水沙善治善用必答題

2024年09月23日11:29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多少年來,黃河幾字彎北岸的鄂爾多斯市一面在全力遏制以“十大孔兌”(孔兌,蒙古語,譯為山洪溝)為主的粗沙入黃、守護黃河安瀾,一面又受困於水資源短缺,導致東勝區60萬居民生活用水和棋盤井地區重點工業項目用水短缺阻礙發展,解決好水沙關系成為必答題。

而在不久前,隨著鄂爾多斯市中心城區引黃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標志著自1987年《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實施以來,沿黃城市首次實現通過“攔沙工程”置換取水指標。鄂爾多斯由政府引導、企業投資,3年時間裡投資6.15億元,在黃河內蒙古段的主要產沙支流“十大孔兌”流域,新建151座攔沙壩和1處引洪滯沙工程以及生態治理工程,每年可以減少入黃泥沙500萬噸,換來每年2800萬立方米的黃河取水指標,為破解重點區域水土流失和水資源短缺問題找到了答案。

不是驚雷,勝似驚雷。經過大膽設想、科學論証,“攔沙換水”這條助力黃河“幾字彎”攻堅戰、變沙害為水利的新路徑在鄂爾多斯變為現實。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上中游管理局總工程師喻權剛說:“鄂爾多斯市貫徹執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是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方面的一個典型案例。”

深秋時節,記者來到了達拉特旗樹林召鎮以西約50公裡處的西柳溝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區,隻見清澈的河水潺潺流過、兩岸草木五彩斑斕。

達拉特旗當地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五梁三沙二分灘,南山中沙北平原。“‘十大孔兌’由南向北分別流經丘陵溝壑區、風沙區和平原區,造成了這裡溝壑縱橫、水少沙多的薄弱生態。其中西柳溝是山洪災害最嚴重的一條‘孔兌’,山洪一來,不僅把村民的耕地、棚圈都沖毀了,還將大量的泥沙帶進黃河,造成黃河8次淤堵。”達拉特旗水利局水保室主任王利軍說。

在地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毛不拉孔兌、卜爾色太溝、黑賴溝、西柳溝等10條黃河一級支流,被統稱為“十大孔兌”,它們從南向北流經庫布齊沙漠,過沖積平原后匯入黃河,每年向黃河輸送泥沙約2700萬噸,嚴重影響著黃河流域生態與社會安全。

黃河斗水,泥居其七﹔黃河難治,根在泥沙。面對“十大孔兌”流域治理,達拉特旗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在上游,植樹造林和“地球癌症”砒砂岩作斗爭﹔在中游,南圍北堵修公路,讓沙漠一步步退縮﹔在下游,修建堤壩,保護地下水,加大工農業節水力度,引進治理技術,建設“智慧河道”。

自2013年水利部將達拉特旗確定為“晉陝蒙砒砂岩區十大孔兌沙棘生態減沙工程”項目區以來,達拉特旗在21個種植點上種植沙棘88萬畝。

除了“十大孔兌”這種一級支流,達拉特旗還有無數條二級、三級支流,這些小流域像一根根毛細血管縱橫交錯。在位於西柳溝一級支流的馬利昌漢溝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區,從坡頂到溝底,“魚鱗坑”“柳谷坊”猶如一個個執勤的衛兵整齊排列。

“魚鱗坑”是一種水土保持造林整地方法,在較陡的梁峁坡面和支離破碎的溝坡上沿等高線自上而下挖半月形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魚鱗,在坑內栽樹,可達到保土保水保肥的目的﹔“柳谷坊”是在整個溝內挖坑打樁,編織柳條,用鉛絲將柳條與木樁固定在一起,形成長長的網格,再在網格中鋪滿大小不一的石塊,實現層層設防、節節攔蓄,減緩水流速度。

“‘山頂植樹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種草披袍子,山腰興修梯田系帶子,溝底筑壩淤地穿靴子。’這是達拉特旗在治理小流域的過程中總結出的經驗。你們看這淤地壩下,之前都是溝溝壑壑,現在不僅能種糧食,還能養雞、養羊,村民的收入大幅增加。”王利軍向記者介紹這裡翻天覆地的變化。

鄂爾多斯市水利局水土保持科科長張強說:“為科學分析評價工程實施效果,保証攔沙效果監測的長期性、連續性和完整性,全市在黃河流域率先開展入黃泥沙監測,建成十大孔兌入黃泥(風)沙監測站17處和生態效益監測點12處。”經過多年努力,“十大孔兌”綜合治理度由原來的18.3%提高至32.79%。達拉特旗森林覆蓋率和植被覆蓋度分別由2001年的10.2%和64.4%上升至現在的28.9%和78.8%﹔累計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3860平方公裡,建成堤防167公裡。

攔沙換水工程以出讓水指標為切入點,3年多來,充分調動了社會資本參與工程建設的積極性,工程投資6.15億元,其中,政府投資2億元,帶動企業投資4.15億元。

企業既是投資者也是受益者,國家能源集團內蒙古上海廟電廠、內蒙古東日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搗固焦等4個投資數百億元的重大工業項目得以相繼開工和投產,產生的經濟拉動作用巨大。

攔沙換水工程實施后年均置換水量將達2800萬立方米,除配置中心城區居民用水1600萬立方米外,分配工業項目用水750萬立方米、棋盤井地區生活水450萬立方米。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規定,國家建立健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支持在黃河流域開展用水權市場化交易。“攔沙換水”工程不僅在全國下好了水權置換的改革先手棋,同時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思路。(記者 毛鍇彥)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