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審旗:向著“紅色之城”闊步而行

置身於紅色文化小鎮,紅色主題展館、客棧、文創商店等每一處都讓人生動感受到了烏審旗的“紅色魅力”﹔
在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峽谷靜謐悠長,候鳥翩翩起舞,“革命紅+生態綠”的發展模式讓“紅色土地”煥發出“綠色生機”﹔
在無定河畔的鄉鎮村庄,萬畝稻田等待春天的秧苗,鄉村振興欣欣向榮,“紅色引擎”激發出一產的蓬勃動能﹔
……
近年來,烏審旗立足深厚的紅色文化資源稟賦,積極探索創新紅色資源融合發展新模式,將紅色文化與當地特色產業、傳統村落、自然風光等特色資源結合,打造紅色產業集群,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紅色,已經成為烏審旗最鮮亮的幸福底色。
紅色故事別樣多 好資源變成亮名片
“我的父親,曾經是巴圖灣民兵連的一員。1935年5月,紅軍長征的前鋒部隊自甘肅省會寧縣一路北上,在烏審旗蒙漢騎兵游擊隊、巴圖灣民兵連等力量的支持下解放了巴圖灣村……”在中共烏審旗委辦公舊址處,70歲的“紅色宣講員”白志文向參觀者講述著發生在這裡的紅色革命故事。
烏審旗是全區最早的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之一,是陝甘寧邊區最北的保護區,形成原伊克昭盟地區黨建和革命史上創立的“十個第一”。紅色,是鐫刻在烏審旗骨血裡的基因,也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過去有紅色故事,當代有紅色新貌。如何讓紅色故事代代傳承?烏審旗以“點”帶“面”、多方發力,讓“家門口”的紅色資源成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身邊歷史”。
實施“紅色文化+”戰略,打響薩拉烏蘇、“牧區大寨”、紅色策源地三大品牌﹔建設巴圖灣紅色文化小鎮,打造集實地參觀、現場教學、實踐教育等於一體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黨性教育“紅色熔爐”﹔開發優質教育路線,讓紅色舊址、革命歷史成為黨員干部的“活教材”……一個個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一座座記錄歷史的革命舊址、一堂堂紅色精品文化課程讓烏審旗紅色資源因保護、利用而生動鮮活,讓革命精神因傳承、弘揚而歷久彌新。
在烏審旗,紅色資源惠及民生,紅色名片持續“擦亮”。紅色廣場上,“烏蘭牧騎+”志願服務隊將紅色文化融入文藝演出中,為群眾帶來精彩的文化盛宴﹔紅色課堂裡,“紅色蒲公英”宣講隊上演的革命情景劇激發奮進的力量﹔紅色小鎮裡,風景如畫,居民們在家門口就能有休閑放鬆的好去處……烏審旗發揮出了紅色資源的惠民作用,用“紅心”點亮“民心”,擦亮紅色文化的“新名片”。
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加快建設信仰堅定的紅色之城,是新時代烏審旗的使命與擔當。
紅色旅游別樣火 好風景變成好前景
走進烏審旗無定河鎮巴圖灣村,紅色文化與綠水青山的氣息扑面而來:向東望去,燈火璀璨的巴圖灣紅色文化小鎮巍然屹立﹔向西望去,碧波蕩漾的薩拉烏蘇濕地公園靜謐安然。
近年來,烏審旗圍繞“革命紅+生態綠”的發展模式,積極打造紅色旅游區,發展紅色旅游產業,以紅色旅游賦能鄉村振興,讓好風景變成鄉村發展的好前景,烏審旗的“風景線”成為了“旅游富民線”。
圍繞“食住行游購娛”產業要素,建設集觀光休閑、紅色教育、傳統文化等特色鄉村旅游品牌為一體的“紅色主題村”﹔
發展全域旅游,為游客提供河畔燒烤、田園採摘、休閑垂釣等休閑娛樂服務,讓紅色文化旅游從淺度觀光向深度休閑體驗游轉變﹔
打造美食品牌,實施美食富民行動,推動農林牧副漁等產品向旅游商品轉化﹔
……
烏審旗大地上,文旅融合全新打開,帶動餐飲、住宿等“百姓產業”旺起來,“富腦袋”與“富口袋”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我們巴圖灣村的魚特別出名,每年都有游客來我們這兒吃‘開河魚’,我們村子裡每一家做‘魚買賣’的商戶一年能收入五六十萬元。”巴圖灣村黨總支書記張文明說。
不只是魚產業,巴圖灣村其他各式各類的“富民生意”同樣全面“開花”。依托紅色旅游建設生態農業採摘園,讓干鮮果品、土特產走出鄉村﹔重新裝修閑置的農家院,建設鄉村民宿,推廣農家飯庄、休閑度假、短期借宿、天然氧吧等旅游項目﹔開辦蜂蜜廠、葡萄庄園,發展特色景觀花卉產業,興辦畜牧、水產、家禽等農牧業項目……烏審旗通過紅色引領,激活了鄉村發展的“一池春水”,發力鄉村旅游的一項項行動,不斷從“紙上”落到“地上”,讓農牧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鄉村振興“新路子”越走越寬。
2023年,烏審旗紅色文旅產業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5億元 ,綜合實力躍升至西部百強縣第18位。行進在新的征程上,一個美麗的紅色強鎮正向著鄉村振興的康庄大道闊步前行,新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新的美好,正迎面而來!
紅色治理別樣新 一團麻變成一股繩
走進烏審旗蘇力德蘇木,整潔的鄉道串起田園與牧戶,一幅幅多彩的畫卷“挂”在農牧民潔白的牆面上。
要問蘇力德蘇木為何村美民富?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治理。
“把家收拾干淨,房前屋后雜草清掃干淨,就可以獲得積分,積分可以兌換獎品,還能獲得榮譽,這樣的好事以后還要繼續干!”新春伊始,在蘇力德蘇木蘑菇灘村活動室內,農牧民聚在一起高興地查看積分情況,對積分政策很是滿意。
鄉村治理,村民是主角。蘇力德蘇木通過建立“積分制+紅黑榜”獎懲機制,讓村民在善治鄉村建設中唱主角,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建設美好家園,並以善治鄉村建設為重點,深挖紅色歷史文化資源,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實現了“組織強、產業興、環境美、村民富”,走出了一條善治鄉村“紅樣板”之路。
一村見証一鎮,一鎮映射一旗。蘇力德蘇木推行的“積分政策”是烏審旗“紅色治理”的一個縮影。在烏審旗,這樣同心共建“紅色家園”的例子還有很多。
基層黨建融入紅色元素。開展家門口的議事會,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方面諸多問題,把過去的村干部唱“獨角戲”逐漸演繹成村民“大合唱”﹔
鄉村治理融入紅色文化。打造巴圖灣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幸福角,把治理和服務的觸角下沉,推動各項惠農政策落地落實,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鄉風文明融入紅色底蘊。全面推行“信訪代辦制”,持續深化以即知即調、分流分調、聯管聯調為主要內容的“三分吸附法”,營造文明鄉風﹔
……
烏審旗大力推進“紅色治理法”,通過紅色陣地夯基礎、紅色隊伍聚合力、紅色文化強信念、紅色服務暖民心,擦亮鄉村治理“紅色”底色,不斷夯實治理根基,提升治理效能,打通鄉村治理“神經末梢”,讓昔日的一團團亂麻變成了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同心繩”。
為民初心堅定不移,“傳紅守綠”馳而不息。烏審旗將“紅色治理”融入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以人為本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改變著綠色烏審這座城市的外形,也塑造著這座城市的氣質,沉澱為城市的文化,化育為城市的精神,化作為百姓的自覺行動。
如今在烏審旗,一座座紅色村庄美麗蝶變﹔一處處現代農牧業園區拔地而起﹔一個個工業轉型項目相繼落戶,新能源產業、數字化農牧場、紅色文化小鎮……發展不止千帆競發,幸福無以千言萬語。進入新時代,烏審旗正在更高起點上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的紅色城市,對“紅色寶藏”進行立體化挖掘、保護和利用,讓城市從紅色基因中汲取無盡力量,闊步前進。(陳凌禹、折海軍、王慧豐)
來源:鄂爾多斯市委網信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