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市科左后旗巴胡塔蘇木:“聯建聯營”聯出強村富民新路徑

翠綠染鄉野,靜待好“豐”景。清晨,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后旗巴胡塔蘇木伊和布拉格嘎查村民巴達仁貴早早地來到了農田。他先是在施肥罐內倒好肥料,又沿著出水管道進行排查、維修。
今年5月,巴達仁貴加入蘇木聯合社,並在聯合社就業。“聯合社不僅把我的地‘接管’了,還給我開‘工資’,短短2個多月,已經給我開了1.2萬元,比以前打工賺得都多。”巴達仁貴高興地說。
近年來,巴胡塔蘇木黨委積極探索農業高質量發展路子,先是打造坨沼地玉米噸糧田示范田,后又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聯合社,通過推行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實行“二次分紅”機制等方式,大幅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走出了一條“聯建聯營”的強村富民之路。
“聯”建一個合作社。巴達仁貴說的聯合社,是今年3月由巴胡塔蘇木黨委按照“生產規模化+服務社會化+農民組織化”思路,發動5個有發展意願且組織力、凝聚力、戰斗力較強的嘎查,聯合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聯合社。聯合社明確理事會、監事會成員,制定完善各項規章制度,確保規范、有序運行。“一說聯合社是黨支部領辦的,我們鄉裡鄉親都特別支持和信任,今年剛成立,我們村就有29戶農戶將土地托管給了聯合社,是一種信任,也是前進的動力。”巴嘎塔拉嘎查黨支部書記海柱說。
“聯”謀一條致富路。聯合社經過多次考察學習、會議研究、座談交流,確定了“農托管、企管理、社經營”的社會化服務模式,農戶將土地托管給聯合社,同時解放勞動力﹔聯合社與企業合作,由企業提供包括農資購買、農機服務、澆水施肥、植保作業等技術服務,由聯合社負責土地整合、組織協調、利益分配等統籌服務,有效解答“誰來種地、怎麼種地、如何種好地”的問題,切實實現了農業由傳統農戶分散經營向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轉變。“聯合社把地托管過來以后,我們村有像包吳山這樣到錫林浩特打工的,每個月工資達到6500元﹔也有像莫日根,在周邊打零工的,每天收入也有300元,切實拓寬了群眾的增收渠道。”伊和布拉格黨支部書記阿日斯楞說。
“聯”算三筆效益賬。為了真正做到合作共贏,聯合社採用了“保底分紅+二次分紅”機制,即按照農戶耕地實際,給予保底產量700斤、800斤、900斤,企業收取農資購買與田間管理費用,二者合計約為1650斤。產量達到1650斤以上后,再進行“二次分紅”,具體為聯合社30%、村集體20%、農戶50%,其中大豆種植相關補貼和社會化服務補貼歸聯合社所有、其余補貼仍歸農戶所有。“之所以採用斤數來分紅,主要是防止農作物價格起伏,價格高了,聯合社不合適﹔價格低了,老百姓吃虧,我們就商定以產量進行利益分配,保障各方權益。”聯合社理事長包那順德力根介紹。
2024年,聯合社共托管農田1.4萬畝。預計到年底,農戶純收入達1000元/畝以上﹔村集體120元/畝以上﹔聯合社180元/畝以上(不包括補貼款)。
“聯建聯營”,為巴胡塔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讓農業由“小田”變“大田”,讓農民由“單打獨斗”變“抱團致富”。“通過‘聯建聯營’,進一步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促進農民合作經營,構建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減少農機具與勞動力投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蹚出一條巴胡塔特色農業現代化之路。”巴胡塔蘇木黨委書記吉如和說。(卓麗)
來源:科左后旗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