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河區:牢牢守住兩條底線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狼山鎮萬畝硬質小麥高產高效綜合示范園區。
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臨河區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牢牢守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
加大補貼力度 激發農戶種糧熱情
“我們家總共65畝地,今年全部是訂單小麥,跟恆豐簽的合同。”狼山鎮光明村八組農戶李新明說,“今年種一畝小麥政府給補貼500塊錢,8月中旬就一次性都到賬了。而且免費提供籽種和有機肥,免費進行病虫害防治,免費機械收割。”
為守好糧食安全“基本盤”,臨河區印發《臨河區2024年小麥集中連片種植補貼辦法》,繼續加大對集中連片單種小麥、小麥套種玉米的補貼力度,通過政策補貼引導,進一步激發農戶種植熱情。2024年,全區總播面積208.56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4.8萬畝,佔總播面積的40.7%,其中小麥7.03萬畝、玉米74.61萬畝。目前,小麥補貼已全部發放到位,共發放補貼資金2725萬元,涉及補貼戶數7176戶。其中100畝以上集中連片單種小麥面積1.0073萬畝,補貼標准根據規模不同有400元/畝、500元/畝﹔100畝以上集中連片小麥套玉米面積3.02萬畝,補貼標准根據規模不同有420元/畝、520元/畝、570元/畝﹔散種小麥面積2.88萬畝,補貼標准200元/畝。
同時,臨河區持續開展小麥、玉米綠色高產高效行動,在狼山鎮、城關鎮、干召廟鎮等建設小麥、玉米單產提升示范區,示范面積15萬畝以上。
盯緊重點人群 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
脫貧戶張桂娥在大棚裡除草。
“當時感覺天都塌了。”張桂娥,1974年生,臨河區城關鎮友誼村七組村民。2010年,丈夫車禍去世。2014年,自己查出乳腺癌,看病欠了十幾萬的外債。2015年被鎮裡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脫貧但仍享受相關政策。“去年終於把所有飢荒(外債)都還清了。我的身體也越來越好。一下子感覺頭輕了,心情也好了。”2019年,在政府的幫助下,張桂娥獲得了免費種植一棟1.5畝鋼結構大棚的產業扶持。2024年又以一年一萬元的價格租了一棟2畝的大棚。春天種了兩棚蜜瓜,收入了4.8萬元。二茬種了一棚青椒一棚葫蘆。“今年政府鼓勵農民發展庭院經濟,我院兒裡種的菜、養的羊和雞鴨差不多能獲得4500元的補貼。”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臨河區堅決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著力抓好產業幫扶,支持脫貧人口、監測對象發展庭院經濟,增加生產經營性收入,切實做到變“輸血”為“造血”。同時,堅持和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全面推行村級網格化管理模式,高度關注農村常住人口中“10類”重點人群。對存在因災因意外返貧風險的農戶暢通“綠色通道”,符合政策規定的應納盡納、全面覆蓋。
下一步,臨河區將在種植技術端不斷摸索創新,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更多農戶多種糧、種好糧,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同時強化農村低收入人口的常態化幫扶制度,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堅決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進一步夯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基礎。(呂春雲)
來源:臨河區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