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城縣: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蝶變躍升

初秋,走進赤峰市寧城縣大城子鎮智慧農業示范園區大棚,跟以往看到的不同,番茄、草莓不是生長在土地上,而是生長在基質袋裡。
“我們採用無土栽培,椰糠代替傳統土壤,解決傳統種植土壤肥力下降、板結的問題,還減少土傳病虫害的發生,並且能循環利用。”負責園區運營的豐碼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技術員石會磊說。
在示范園區,每個棚內都配備了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測整個棚的溫度、濕度、光照及土壤中肥料的濃度、酸鹼度,無需人工操作,系統可以根據採集的信息自動進行灌溉、補光等操作。
“與傳統栽培模式相比,運用新的技術,每畝可增產46%、節水40%、節肥30%、控藥40%,畝均增收2.3萬元。”石會磊告訴記者。
寧城縣作為內蒙古設施農業規模最大的縣,地處北緯41度,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是農作物的黃金種植帶,但也面臨著人均耕地面積不足4畝且多為丘陵坡耕地的問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擂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鼓。寧城縣瞄准農業現代化發展新路徑,加快設施農業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的腳步,通過引進山東安信、遼寧正合、豐碼農業等科技型企業,使用人工智能、物聯網、機器人等多種農業新設備、新技術,解決傳統培育、種植中的各種短板問題。
在內蒙古安信數字化種苗工廠智慧溫室,嫁接機器人正在進行秧苗的生產和嫁接,隻用短短3秒,便完成了一株秧苗的嫁接。
“我們的機器一小時能嫁接800株左右,如果用人工則需要5個小時才能完成。”園區生產負責人史子祺說。
不僅如此,從上盤、撒土到播種、定盤、蓋土,這裡全程實現了自動化育苗,智能化管理。“我們採用獨創的‘25節點育苗法’及搭配數字種苗工廠,培育出來的秧苗,相比傳統育苗用種量少、用時短,且更粗壯,病虫害也少。”史子祺說,優質的秧苗,成了各地客商的“搶手貨”,廠裡每年訂單式育苗達1.1億株。
“為幫助種植戶補齊技術短板,寧城縣下派科技人員開展規劃設計和種植技術指導服務,並通過集中辦班、田間學校、實地指導等形式,每年培訓菜農6000人次以上,發放明白紙2萬份。”寧城縣農牧局局長張勇說,目前,全縣已成功培養農民技術員200多人。
向科技要效益,以改革促發展。在多方合力攻堅下,在寧城,優良品種、病虫害綠色防控、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大壟高台膜下微灌、秸稈生物反應堆、二氧化碳氣肥、工廠化集約育苗等10余項適用技術得到普遍推廣應用,全縣設施農業科技含量和種植效益顯著提高,產品質量逐年提升,市場競爭力逐年提升。
目前,寧城縣已建成標准化、現代化的智慧農業示范園4個,年育苗能力達到5億株。全縣設施農業從2013年的年產蔬菜60萬噸、產值22億元到2023年年產蔬菜163萬噸、產值65億元,實現了高質量跨越式發展。2024年,寧城縣被認定為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創新引領區。
“今年,我們要深入實施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力爭完成老舊棚區‘普及型’改造5萬畝、‘升級型’改造1.5萬畝,新建日光溫室1萬畝、冷棚2萬畝、‘高端型’玻璃溫室30萬平方米。”張勇說,寧城將加快推進設施農業標准化、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升級,著力打造智慧“菜籃子”。(記者 王塔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