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扎賚特旗:玉米大豆輪作模式蹚出產業興旺新路子

仲夏時節,四野遍綠。走進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巴彥高勒鎮團發村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點,間作的玉米、大豆長勢喜人,為土地披上了一層新綠。一棵棵挺拔茁壯的玉米迎風招展,套種的大豆綠意盎然,呈現出一幅“夏意濃、產業興”的圖景。
近年來,扎賚特旗緊緊圍繞保障糧食安全,確保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積極推廣玉米、大豆輪作模式對土地地力進行恢復,利用不同作物所釋放的元素改善土地的情況使土地不斷恢復肥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實現一地雙收,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走出了一條既保護生態又恢復土地肥力的新道路。
為全面推廣種植新模式,農業站入戶為村民耐心講解輪作對土地的好處和土地單一種植對土地的危害,消除村民心中的抵觸情緒,對於村民們減少收入的擔心,農業站會講解各種補貼政策,打消村民們的疑慮。農業工作組干部房長旗說:“玉米和大豆復合種植採用的是8+6等模式,即種植8行玉米和6行大豆,玉米產量和純種玉米的產量基本相等,又得一茬大豆,一畝地比單純的種植玉米能增收1000多元。”
在巴彥高勒鎮種植大戶張金柱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田塊上,一排排綠油油的玉米和大豆錯落有序間隔排列著,鎮上農技人員穿行在綠色的田壟中,正在查看大豆和玉米的長勢並對輪作土地進行核查,過去,農戶一直以傳統的方式種植玉米,方式單一,效益不高。現如今,這種復合種植不僅能節約水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還可以實現“一地雙收”。
“從一開始的不會種,到現在不但會種,還總結了更好的種植經驗。如除草難,我們就採用膜上覆土的方法,解決了除草難的問題。又積極探索出寬窄行的種植模式,實現了保糧增效。”種植大戶張金柱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前景非常看好。
輪作減少了對化肥的使用增加了農家肥的使用,土地的肥力在緩慢地恢復,減少了農藥對環境的污染,雖然作物的產量有所減少,但作物的價格符合綠色有機農作物的標准,村民的總收入反倒是增加了。
今年,扎賚特旗不斷夯實糧食生產根基,落實做細“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把土地輪作種植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採取農戶種植、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規模化種植相結合的方式,完成土地輪作。據了解,2023年扎賚特旗耕地輪作45.8188萬畝,其中,玉米2.8萬畝、大豆35.8萬畝。
下一步,扎賚特旗將繼續探索多形式的輪作模式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最大限度發揮土地潛力,帶動產業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王文亮、祁守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