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調研行
活力內蒙古︱灣灣碧水映草原
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是內蒙古的三大淡水湖,統稱為“一湖兩海”,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修復生態、防止荒漠化、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維系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前些年,由於受多種因素影響,“一湖兩海”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湖面縮減、水質變差等問題。
為了使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守護好內蒙古這份純淨,近年來,內蒙古全力推進“一湖兩海”綜合治理,河湖復蘇成效顯著,水質持續改善。如今,灣灣碧水映草原,這方水土煥發出新的生機。
作為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浩瀚大澤,歷史上的呼倫湖面積最大時曾達2300多平方公裡,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本世紀初,呼倫湖面積持續縮小,蓄水量嚴重下降,整個湖區生態系統失衡,魚類、鳥類減少。曾經的一池碧水,卻變得“沉默”起來。
如今的呼倫湖碧波蕩漾。人民網記者 苗陽攝
2013年,呼倫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攻堅戰拉開序幕。10年來累計投資58億元,實施了59個呼倫湖生態綜合治理項目。通過重點治理項目的有效推進和各類治理措施的統籌實施,呼倫湖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水面面積由1774.4平方公裡增長到2237.1平方公裡﹔呼倫湖自然保護區內記錄到的鳥類種類,由333種增加至345種﹔魚類由32種增加至39種,哺乳動物由35種增加至38種。
“呼倫湖水域面積逐年擴大,生態環境逐步恢復,我們看在眼裡,樂在心頭。”從小生活在呼倫湖畔的牧民滿達說。呼倫湖治理,成效顯現﹔建設美麗河湖,任重道遠。守一片湖澤,護一方水土,深入推進呼倫湖綜合治理,讓呼倫湖永遠碧水連天,用久久為功換來生生不息,內蒙古交出了亮麗答卷。
從呼倫貝爾大草原跨越近2000公裡,來到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烏梁素海的碧波蕩漾讓人豁然開朗。
烏梁素海位於黃河“幾字彎”頂部,面積293平方公裡,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被稱作黃河生態安全的“自然之腎”,承擔著黃河水量調節、水質淨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國北方多個生態功能交匯區,也是控制京津風沙源的天然生態屏障。
上世紀90年代初,烏梁素海自然補給水量不斷減少,加之農田退水、城市污水、工業廢水排放等因素,使烏梁素海生態環境一度呈現惡化態勢,水質下降為劣Ⅴ類。
經過治理的烏梁素海風景秀美,蘆葦搖曳生姿。人民網 孟佳澍攝
為了讓祖國北疆的“塞外明珠”重新煥發光彩,從2018年起,烏梁素海實施全流域、系統化綜合治理,從“治湖泊”向“治流域”轉變,由“單要素”生態修復向“多要素”生態修復轉變。“通過點源、面源和內源三個方面的綜合治理,加強了對周邊涉水工業企業的管理,同時也進一步推進了農業的源污染治理,加強生態調控,烏梁素海的水質變得越來越好。”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副主任高佔飛介紹。
如今,漫步在烏梁素海岸邊,天空百鳥翔集,湖面蘆葦蒼翠,一度不再飛來的疣鼻天鵝也重新徜徉在湖中。眼下,260多種鳥類在烏梁素海繁衍棲息,烏梁素海再次成為候鳥的天堂。
目光轉向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岱海一定會是你最美的遇見,波光粼粼背后,告訴人們內蒙古生態治理在這裡結下的碩果。曾經的岱海湖由於內源污染不斷釋放,外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水位逐年下降,水質惡化,昔日“草原仙湖”的美景隨之而去。
如今的岱海風光秀美。涼城縣委宣傳部供圖
為了使曾經魚肥水美,草長鶯飛的景象重現,2016年以來,內蒙古通過一系列措施“全力拯救”岱海,不斷優化岱海治理思路,科學分析,綜合施策,從“一湖之治”升級為“流域之治”“生態之治”,打一場全面系統治理的硬仗。
隨著岱海水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和岱海應急補水工程的全線通水,目前,岱海水面面積達46.6平方公裡,岱海水質也得到改善,流域內植被覆蓋率從治理前的68%增加到現在的70%,鳥類由治理前的68種增加到現在的91種。如今,岱海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在這裡盡享草原湖泊的風情。“沒想到草原深處還有這麼美的湖泊,太棒了!”來自北京的游客李女士激動地說。
“一湖兩海”再現盎然生機,讓內蒙古大地在三顆璀璨明珠的點綴下更加光彩亮麗。內蒙古將繼續以水為筆,促進人水和諧共生,繪就美麗北疆生態畫卷。(白建平、孝金波、富麗娟、苗陽、李楠楠、劉藝琳、寇雅楠、孟佳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