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內蒙古感受“不一般”的包頭

來內蒙古感受經濟發展的強勁脈搏,探訪高質量發展的新進展、新成效、新風貌、新活力,包頭是繞不過去的地方,用一位央媒記者的話說就是:這個城市“不一般”。
8月26日,“闖新路 新實踐——全國黨媒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暨“構建全媒體生產傳播機制 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工作交流會媒體團走進包頭,體驗這座草原鋼城幾十年來智慧與拼搏積累出的包容天下的底氣、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工業藍的底色。
“來,我和這幅油畫合個影!”站在“齊心協力建包鋼”展陳館內一幅長7米、高3米的大型油畫前,河北日報社副社長郭貴領興奮地說。這幅畫作重現了上世紀50年代來自全國各地建設者齊心協力建設包鋼的生動場景。
包頭是一座被西口文化浸潤很深的城市。如果說“走西口”浪潮中,晉陝“旅蒙商”對老包頭進行了商業啟蒙,那麼,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齊心協力建包鋼”,則為這個“西北商埠”普及了工業文明。
1958年,在黨中央“包鋼為全國、全國為包鋼”的號召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迅速展現,創造了平地起高爐、荒漠變鋼城的人間奇跡。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59年10月,全國共有22個省、市、自治區的55個城市、727個單位的8萬多名建設者踴躍支援包鋼建設。60多年來,一代代包鋼人把“齊心協力建包鋼”的精神能量轉化為生產力,一批批“包鋼制造”走向全國重點項目建設現場。
“終於看到真坦克了,簡直太棒了!快給我們多拍幾張。”在一機集團博物館門前,來自人民網的3位青年記者興致勃勃地奔向陳列的坦克展品。
包頭的“不一般”體現在很多方面,工業化起步伊始就為共和國鑄盾立劍,中國第一輛坦克、第一門高射炮、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核燃料都從這裡下線,“包頭制造”橫空出世。
在一機集團展覽館歷史文化廳裡,媒體團了解到,始建於1954年的一機集團是國家“一五”期間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也是國家唯一的集主戰坦克、輪式步兵戰車、中口徑火炮於一體的高新武器裝備研發制造集團。70年風雨歷程,一機集團發揚“戰車精神”,弘揚“鐵騎文化”,多措並舉,軍品、民品產業齊頭並進,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進程中,奮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成為內蒙古綜合實力最強、質量效益最好、經營規模最大的裝備制造企業。
“世界稀土看中國,中國稀土看包頭”。來到包頭,稀土不得不看,因為稀土實在是“不一般”。
“太神奇了!這真是一次‘漲姿勢’的體驗啊!”在包頭稀土博物館內的體驗區,媒體團成員借助聲、光、電,沉浸式體驗了稀土鐵礦石是如何經過磨礦、磁選、萃取等13道工藝,最終變成稀土氧化物的。
如果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那麼稀土就是現代工業的“維生素”和新材料“添加劑”。稀土的應用很廣泛,小到我們的生活,大到科技國防都離不開它,就連我們每天離不開的手機,屏幕的拋光粉和機心震動器都有稀土元素的存在。對此,大家很是驚嘆。
包頭稀土博物館是目前國內已知的唯一一家全方位展現中國乃至世界稀土產業發展歷程的主題博物館。在這裡,不僅可以感受稀土元素從發現到應用波瀾壯闊的創業史、發展史和奮斗史,感受稀土工業戰線上人們奮斗的艱辛與勇氣,更能直觀了解包頭這座工業城市穩步發展的歷程。
“大船條條到渡口,火車一吼進包頭,東西南北水旱路,買賣興隆盡商賈。”大河哺育、青山為屏,走包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博物館,一座名為《水旱碼頭》的廣場實景群雕,立體展示了從漢代到民國年間包頭黃河兩千多年的水運歷史,黃河文化躍然眼前。
覽百川之洪壯兮,莫尚美於黃河。奔流不息的黃河流入內蒙古,勾勒出壯美的“幾字彎”,包頭市就位於“幾字彎”頂端,黃河流經包頭220公裡,城市因黃河而興。
近年來,包頭高度重視黃河濕地的保護與恢復工作,通過有效的保護措施,黃河濕地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如今,這裡已經成為眾多鳥類棲息的天堂,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邊走邊看邊拍,聽著講解,大眾報業集團黨委委員、秘書長王金龍深有感觸,“內蒙古和我們山東都是沿黃經濟帶地區,黃河文化一脈相承,媒體交流合作空間很大,今后要加強溝通交流,雙向奔赴。”
從一個小小的水旱碼頭蛻變成如今的國家重要工業基地,聞名遐邇的草原鋼城、稀土之都、綠色硅都,包頭用70多年的時間鑄就了“不一般”的鋼筋鐵骨,老工業有老工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裡﹔新產業有新產業的乳虎新生,大道其光。包頭這座城市“不一般”的潛力和吸引力正在加速釋放。(記者 蔡冬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