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助力南村走上鄉村振興路
一大早,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鎮南村的張效玲和愛人一起騎著電動三輪車來到了自己的蔬菜大棚,看著滿棚長勢好、個頭大、色澤亮麗的青椒,老兩口樂得合不攏嘴。
“這個青椒叫旺椒1號,不僅品質好、產量也高,一畝地能產1萬斤,目前的價格是1元1斤。產量高的原因包括品種好、病虫害防治做得好等因素。”張效玲笑著說。
張效玲種植蔬菜經驗豐富,多年來她積極探索附加值高的種植模式。今年69歲的張效玲先后擔任過村科技副主任、婦聯(計生)主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村黨支部書記等職務,她見証了南村的發展變遷。
走進南村,不論從設施農業集中區到農業科技示范區,還是從特色果蔬採摘區到觀光農業旅游區,處處洋溢著現代化美麗鄉村的氣息。
南村之所以踏上現代化發展之路,離不開像張效玲這樣的村干部的艱辛付出。
想發家致富,需要改變發展思路。深知這個道理的張效玲,從20世紀70年代初就開始關注糧食、蔬菜的科學種植,並率先探索現代化的種植模式。
1999年,經過多年的摸索,張效玲積累了許多蔬菜種植方面的經驗,有了帶領大家致富的資本。當年,她被村民選舉為村黨支部書記,承諾一定要帶領鄉親們走上致富路。
“2000年時,南村種植的小麥,一畝地隻能產1000斤,農民收入很低。當時,我們就開始嘗試種植反季節蔬菜,發展訂單式農業。后來我們又成立了蔬菜種植協會、蔬菜種植合作社。這樣,南村的蔬菜種植業迎來高質量發展階段,村民收入逐年增加。”張效玲說。
2021年以來,南村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立足冷涼蔬菜優勢,發展農文旅融合產業,建成大中學生勞動研學基地、鄉村振興旅游綜合體、親子音樂燒烤、大棚休閑採摘以及彩繪觀光打卡區,形成獨具特色的南村旅游景觀群,2023年南村人均純收入達到22321元。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這讓我們備受鼓舞、深感振奮,我們對南村的發展充滿信心!”張效玲感慨地說。(記者 皇甫美鮮 海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