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赤峰

八百裡瀚海變綠洲

2024年08月15日10:05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赤峰市翁牛特旗創造性地提出“以路治沙”思路,路修到哪裡,草方格就織到哪裡,綠色就綿延到哪裡——

  路,在這裡綿延﹔綠,也在這裡綿延。

  這裡是赤峰市翁牛特旗,在這裡,路不僅僅是路,還承載著防沙治沙的功能,連通著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

  7月下旬,沿著全長91公裡、橫貫科爾沁沙地、內蒙古境內最長的瀝青混凝土穿沙公路——烏白公路驅車行駛,道路兩側的樟子鬆綠意盎然,成片的檸條和沙柳隨風搖曳。

  翁牛特旗是赤峰市境內沙地分布最廣、面積最大、沙化指數最高的地區,沙化土地面積達到728萬畝,約佔全旗總土地面積的41%、全市的1/4。

  在多年與土地沙化的博弈中,翁牛特旗創造性地提出“以路治沙”思路,舉全旗之力,向沙地進軍。“從2003年第一條穿沙公路修建通車至今21年間,翁牛特旗先后開通圖哈線、烏白線等16條穿沙公路,總裡程479.5公裡,累計完成沙地綜合治理578萬畝。”翁牛特旗交通運輸局長戰廷輝說。

  16條穿沙公路縱橫交錯,將沙地切割成若干生態治理區。路修到哪裡,草方格就織到哪裡,綠色就綿延到哪裡。烏白公路是第13條穿沙公路,2021年4月開工,10月建成通車。雖然在國家公路路網內是一條普普通通的村道,但卻是翁牛特旗舉全旗之力建設的一條生態旅游產業路。這條路途經4個蘇木(鎮),串起了沿線周邊的特色產業、生態農牧業、紅色研學點和特色旅游資源,形成了“公路+生態+產業+旅游”等多位一體的融合發展新模式,打造了一條“產業因路而興、農村因路而美、農民因路而富”的“綠富同興”精品示范路。

  “以前去一趟烏丹鎮,短短100多公裡,要繞路走三四個小時,烏白線通車后,一個多小時就到了。”白音套海鎮響水村民劉向軍說。

  在阿什罕蘇木烏蘭敖都嘎查黨支部書記蘇和巴特爾看來,烏白路是一條便民路,更是一條生態路、致富路。他說:“以前沒有公路,牧民想去哪裡都不方便,生產生活資料的運輸更是難上加難。現在通了烏白路、烏日路、圖哈路共3條農村公路,不僅牧民出行方便了,更重要的是生態越來越好,帶動了牧民的收入增長。”有了3條連心路,如今,烏蘭敖都嘎查家家都有了私家車。

  烏蘭敖都嘎查有35萬畝沙地,常住人口800人。公路修通以后,當地在沙地扎上稻草方格,方格裡種植檸條、黃柳等植物。“檸條籽每公斤60元,牧民通過賣檸條籽每天就能收入200多元。而且,檸條和黃柳還能用作飼料,2023年嘎查人均收入1.76萬元。”蘇和巴特爾說。

  截至目前,烏白公路兩側已實現綜合治理沙地70萬畝,在科爾沁沙地筑起了一道綠色屏障,沿途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林草植被覆蓋率明顯提高,八百裡瀚海變綠洲。

  烏白公路如畫的風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打卡觀光,周邊的牧民吃起了旅游飯、生態飯。

  翁牛特旗寶門銀沙景區位於科爾沁沙地西緣,離烏白公路隻有16公裡。盡管夏日炎炎,眾多越野愛好者依舊匯聚於此,在穿越沙海中體驗激情與快樂。

  “原來路不好,人們不願意來。現在路好了,游客都樂意來體驗大自然的風光。”寶門銀沙旅游服務公司的負責人鮑鐵錘說,“吃上旅游飯以后,每年公司接待的游客由1萬人次左右上升到現在的100萬人次左右。公司由17戶建檔立卡戶組成,現在年終每戶可得3萬元的分紅。”

  近兩年來,翁牛特旗不再簡單就“沙”論“沙”,還把防沙治沙與新能源建設有機結合。2024年,翁牛特旗大力推進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加快科爾沁沙地生態治理新能源基地一期項目建設,計劃依托自治區實施的防沙治沙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治理8萬畝,著力打造光伏治沙“翁牛特模式”。

  在位於阿什罕蘇木的科爾沁沙地生態治理新能源基地,一片片光伏板排列整齊。光伏板下是一個個稻草方格,裡面已經種上了燕麥、麻黃、雜花苜蓿。

  “項目建成后,將通過草光互補、林光互補和牧光互補3種建設模式,實現向光要電,向沙要綠。”赤峰蒙地礦產資源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宏然說。

  截至目前,翁牛特旗干線公路和農村公路總裡程3097公裡,通達全旗17個鄉鎮蘇木街道場226個行政村,自然村通硬化路率達到100%。2023年,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名單上,赤峰市翁牛特旗烏丹至白音套海生態旅游產業路(烏白公路)位列榜首。(記者 張慧玲 高慧 馬駿馳)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