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城縣:優質蔬果暢銷京津冀

初秋時節,走進赤峰市寧城縣大城子鎮萬畝番茄產業園,5000多棟溫室大棚整齊排列,大棚裡藤蔓上挂滿成串的紅紅綠綠的小番茄,令人垂涎欲滴。
“全鎮設施農業面積3.9萬畝,年產番茄10萬噸,產值5億元。”大城子鎮黨委書記馬德說,園區的番茄已實現基地直發,早上摘下的番茄,當天晚上就能擺上北京市民的餐桌。
從生產端直接到銷售端,甚至直達消費端,歷經27年發展,寧城縣設施蔬果已成為暢銷京津冀等地的“搶手貨”。
寧城縣地處北緯41度,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是農作物的黃金種植帶。但由於全縣人均耕地面積不足4畝,且多為丘陵坡耕地,過去多數農民靠天吃飯。
致富的路如何走?1996年12月,寧城縣天義鎮沙坨子村在330平方米塑料大棚裡種植產出1萬斤黃瓜而喜獲豐收,這不僅讓沙坨子村贏得“內蒙古設施農業第一村”美譽,也拉開了寧城設施農業發展的序幕。
1997年,寧城縣委下發《大力加強棚室蔬菜建設的決定》,向全縣發出加快設施農業發展的動員令。此后連續多年,寧城縣在政策、資金上不斷向設施農業傾斜,制定獎補政策,同時,從土地調換、水電路配套、棚室建造到貸款協調、技術培訓指導,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
政策推動、效益拉動,越來越多的種植戶主動投入到設施農業生產中。黃瓜、辣椒、番茄……豐富的蔬菜品種再加上距離北京近、交通便利的優勢,寧城縣與北京新發地、首農集團、上海江橋市場、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盒馬鮮生等20余家企業和市場達成合作,年均外銷蔬菜超過120萬噸。
“這些年,我們注冊‘寧城番茄’‘寧城黃瓜’‘寧城尖椒’‘寧城滑子菇’等地理標志產品,極大地提高了寧城設施蔬菜品種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寧城縣農牧局局長張勇說。
目前,寧城縣已建成6個萬畝設施蔬菜種植園區,2個萬畝集聚區,64處日光溫室千畝園區,58個設施農業專業村。全縣設施農業面積53萬畝,年產蔬菜163萬噸,產值達65億元,規模居內蒙古首位。從業設施農業農戶7.3萬戶、17.5萬人,人均增收7000元。寧城縣也榮獲全國蔬菜生產基地重點縣、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縣等國家級榮譽稱號。
“隨著節本增效和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寧城縣又開始向科技要效益,向智慧農業邁進,積極探索設施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樣板。”寧城縣農牧局總農藝師李春峰說。
在三座店鎮雙民大櫻桃產業園溫室大棚內,紅彤彤的櫻桃綴滿枝頭,單果重達12至16克的鮮果正陸續採摘,裝車發往北京、上海、大連等地。
相比蔬菜,櫻桃利潤更加可觀,但對種植技術要求也更高。“園區配置智能降溫、制熱、除濕模塊機組,通過降溫、升溫對櫻桃休眠、萌芽、開花、坐果等生長進程進行有效調控,從而控制上市時間,有訂單時隨採隨發,沒有訂單時也不至於過度成熟造成浪費。”園區負責人魏振凱說。
雙民園區發展智慧農業方面闖出一條新路,為寧城縣設施農業向高端化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如今,寧城縣不僅有安信數字種苗等現代化育苗企業、豐碼科技智慧園區等實現無土栽培、智能管理的園區,也有北京吉奧等預制菜凍干菜加工企業,實現了從“一粒種子”到“一盤好菜”的全鏈條發展。
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寧城縣設施農業已經成為赤峰市乃至內蒙古的一張亮麗名片。(記者 王塔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