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扎賚特旗:綠水青山間走出生態價值轉換新路徑

8月13日,扎賚特旗與國海創聯實業集團簽訂高品質肉牛全產業鏈體系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建設高品質肉牛繁育基地、規模化高品質肉牛屠宰加工廠和高品質肉牛繁育技術服務中心,打造全區乃至北方優勢肉牛產業帶中高品質發展的標杆,帶動興安盟、蒙東地區、北方肉牛優勢產業帶的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扎賚特旗位於世界黃金畜牧帶,近年來,扎實落實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要求,推動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著力解決草原過牧問題,具備比較完整的肉牛全產業鏈發展優勢。
生態建設,久久為功。扎賚特旗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在加快推進“五大任務”上展現新作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精心組織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等重點工程,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落實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措施,加大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強化天然林保護和水土保持,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生態安全屏障日益牢固。
厚植綠色 生態安全屏障更加堅固
在巴彥高勒鎮和平村,村民姜志華2002年承包了245.1畝的荒山,22年來,由最初的3萬多株山杏樹發展到現在包括蘋果樹、山丁樹、榆樹等各類樹種共計14萬多株,間種的中藥材品種也由原來的一種變成十幾個品種。山坡上草木覆蓋率由此前不足20%發展到現在的80%,荒山變成了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又變成了金山銀山,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立秋時節,扎賚特旗胡爾勒鎮查干珠日和嘎查滿目蒼翠、郁郁蔥蔥。近年來,該嘎查累計植樹造林3500畝,森林覆蓋率達到70%,獲評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
今年,作為“全國綠化模范單位”的扎賚特旗,抓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全面落實林草長制,落實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措施,實施國土綠化、“三北”防護林、森林撫育,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毒害草治理、草原鼠虫害防治等項目,積極推動全社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新能源發展與生態治理協同推進﹔實施國家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和自治區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建設,林草植被恢復效果顯著,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以來,全旗累計完成“三北”防護林工程84.99萬畝。
鋪好底色 生態保護治理成效顯著
近年來,扎賚特旗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高質量完成國家、自治區和盟行署下達的“十三五”燃煤小鍋爐拆改、機動車污染防治、飲用水水源保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各項任務,全旗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連續五年排名全盟前列,PM2.5年平均濃度由2020年的21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3年的17微克/立方米﹔地表水質量穩中向好,國考斷面均達到Ⅲ類及以上水質﹔2024年扎賚特旗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保持97.5%以上。
一切得益於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全面打響,突出重點領域大氣污染治理,深度治理重點行業污染,協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嚴格春季秸稈禁燒管控,強化機動車污染防治,持續推進農業“四控”行動,推動地膜科學使用回收,生態空氣質量繼續保持全盟前列位。
夏日的巴彥塔拉秘境河谷生態文化旅游區以其山水風光秀麗的自然景觀吸引眾多游客前來領略自然之美。“現在綽爾河這邊的河水特別清澈,岸上的環境也非常好,晚上在這邊的民宿住上,感受這裡秀美環境。”游客尤蘇圖說。
今年,扎賚特旗更加嚴格落實河湖長制,黨政主要領導分別擔任第一總河湖長和總河湖長,壓實各級河湖長責任,通過部門聯動、社會共治,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巡河巡湖日常化,嚴格河道採砂綜合整治,加強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治理侵蝕溝265條,治理山洪溝3條,全旗河湖水環境的持續向好,持續鞏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成果。
在好力保鎮五道河子村,成片的旱作水稻綠意盎然,生機勃勃。“我們從2016年開始運用水稻旱作覆膜節水增效技術,這幾年每年都在1000畝左右,平均畝產達400公斤左右。這技術的最大好處就是節水,比傳統水稻節水2/3,實際每畝用水量350方左右。”五道河子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崗說。
在音德爾鎮五家戶村成源農業專業合作社大豆種植基地,一壟壟大豆正盡情沐浴陽光,拔節生長。“去年我們種了五百多畝大豆,主要使用的是大豆大壟密植淺埋滴灌栽培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這些都是提高大豆單產的秘訣,今年我們還要把這些先進的技術用到大豆生產中。”合作社負責人叢大成說。去年,大豆示范田畝產達633.6斤,刷新了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北部地區的大豆高產紀錄。2024年,扎賚特旗大豆種植面積達到57萬畝、其中,水肥一體化精准調控大豆高產種植面積達10萬畝。
在巴彥高勒鎮興盛村田間,一排排綠油油的玉米進入抽雄吐絲期。“我家種了150畝地,鋪滴灌管120余畝,我自己很省心省力地就能照看過來,都能精准地施肥。”姚雪明說。讓姚雪明種地省心的原因正是扎賚特旗開展的高標准農田建設。2023年5月,扎賚特旗獲批全國首批、全區唯一整縣級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試點,2024年,扎賚特旗計劃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120.06萬畝,將零散的“糧地”逐漸變成了“田成方、溝成渠、路成網、旱能灌、澇能排、產量高”的現代化高標准農田。
一直以來,扎賚特旗全面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各項任務,特別是黨的二十大以來,認真落實《興安盟農業節水十二條意見》,推行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推廣水肥一體化、水稻旱作、建設高標准農田等一系列措施,扎實推進高效農業節水工程,有效推進農業用水方式轉變,助推農業增產增效,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注重成色 生態價值實現有效轉化
“看,這270多畝地都是我們新整理出來的,今年我們村一共整理出來950畝耕地,以每畝500到600元的價格承包給合作社和種植大戶,村集體增加了50余萬元的收入。”好力保鎮水田村黨支部書記賈立冬說。
好力保鎮作為全區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政策試點鎮,2023年以來在水田村、先鋒村、永興村、五家子村4個村16個自然屯實施全村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項目,整理出耕地4705.32畝,騰出的耕地由村集體經營和獲得收益。
近年來,扎賚特旗用好用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政策,加大對農村零散閑置土地整治,喚醒“沉睡”土地,增加耕地面積、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為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扎賚特旗國有中心林場蒙榛基地,一行行榛子樹綿延向遠方,長勢喜人。據介紹,該林場現有榛子林5200畝,其中去年1600畝進入產果期,畝產最高達到400斤,待全部達到盛果期后,畝產將達到500斤。 今年,該旗加強蒙榛基地建設,栽植蒙榛1.7萬畝,全旗蒙榛面積將達到4萬畝,著力打造中國“蒙榛之都”。
近年來,扎賚特旗不斷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新模式、新路徑,推行“生態修復+增減挂鉤”模式,實現生態與富民互利雙贏。
眼下,扎賚特旗水稻普遍處於孕穗末期至抽穗期。扎賚特旗始終把水稻產業作為農民增收致富、實現產業振興的優勢支柱產業,建成了以水稻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位居全區旗縣市第一。目前,全旗種植水稻、旱稻累計69萬畝。
好生態,育好產業。走進好力保鎮五家子村冷水魚養殖示范基地,一尾尾鯉魚、鯽魚、鰲花、胖頭魚正在覓食,基地負責人劉利有介紹,基地了建設10米深的冷水魚養殖網箱30組,投放了魚苗5000斤,經濟效益可能達到50萬左右,因水體清澈、水質優良,生態綠色飼養下的冷水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深受消費者青睞。
此外, 在全國“放魚日”當天,在位於扎賚特旗境內的引綽濟遼工程文得根水利樞紐上游,工作人員向綽爾河投放哲羅鲑等具有重要保護價值和生態功能的魚類苗種,引導公眾科學、合法地開展和參與增殖放流活動,維護水生生物多樣性,增強水生態修復能力。
生態環境保護沒有休止符,邁向新征程,扎賚特旗各族干部群眾正全力以赴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推進“兩件大事”,全方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守護好這片碧綠、這方蔚藍、這份純淨。(白玉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