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良田織錦 北疆“糧倉”豐盈
赤峰市鬆山區太平地鎮的高標准農田。(自治區農牧廳供圖)
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科技項目在呼倫貝爾農墾大河灣示范區的農業信息中心。田林鑫 攝
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對鹽鹼化地區實施鹽鹼化耕地改良試點示范,試種耐鹽鹼水稻品種,水稻長勢良好。記者 毛鍇彥 攝
耕地是農業發展之要,糧食安全之基。近年來,內蒙古深入貫徹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堅持管控與修復並重、保護與利用統籌、用地與養地結合,高點站位定位、統籌謀篇布局,持續夯實糧食生產基礎。
強管護、“慧種地”,科技壯苗﹔建良田、增肥力,綠色生產……透過生機勃勃的田間地頭,是內蒙古穩糧守耕地、讓“糧倉”更充盈的實際行動。
增減挂鉤 盤活“沉睡”土地
秋日,走進興安盟扎賚特旗好力保鎮水田村,隻見一片片平整寬闊的農田向遠方延伸,農作物在田間醞釀著豐收的味道。
“看,這270多畝地都是我們新整理出來的,今年我們村一共整理出來950畝耕地,以每畝500到600元的價格承包給合作社和種植大戶,村集體增加了50余萬元的收入。”順著水田村黨支部書記賈立冬手指的方向望去,大豆綠油油的葉子在風中搖曳,長勢喜人。
水田村只是好力保鎮用好增減挂鉤政策紅利、充分挖掘土地潛力的一個縮影。
好力保鎮作為全區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政策試點鎮,2023年以來在水田村、先鋒村、永興村、五家子村4個村16個自然屯實施全村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項目,整理出耕地4705.32畝,騰出的耕地由村集體經營和獲得收益,從而增加集體收入。
為了更高效利用整理出來的新增耕地,好力保鎮採取代耕代種、全程托管等現代化農業經營方式,復墾完成的耕地已變成一片沃野。
增減挂鉤是指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將擬整理復墾為農用地的農村建設用地地塊(即拆舊地塊)和擬用於城鄉建設的地塊(即建新地塊)共同組成拆舊建新項目區,通過土地復墾和調整利用,實現項目區內建設用地總量有減少,耕地面積有增加、質量有提高,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近年來,內蒙古用好用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政策,加大對農村零散閑置土地整治,喚醒“沉睡”土地,增加耕地面積、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為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項目的村庄,原來的一片土瓦破舊房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復墾的耕地。完成復墾的地塊,已經種上了土豆、莜麥、小麥等農作物。
四子王旗2024年實施增減挂鉤項目涉及17個自然村,復墾平整閑置宅基地院落187個,增加耕地(旱地)面積179.15畝。以土豆為例,新增耕地可增加產量45萬公斤,預計每年可收入50余萬元。
2024年,包括四子王旗在內,烏蘭察布市實施6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項目並進行交易,共計面積1255畝,帶來3.765億元收益。通過實施增減挂鉤項目,整治了“空心村”、農村閑置宅基地與廢棄採礦用地,復墾農村建設用地,增加了耕地面積,提高了農民收入。
內蒙古全力做好增減挂鉤節余指標跨省交易工作,與廣東省完成指標交易7384畝,交易金額22.15億元。同時,自治區進一步規范區內增減挂鉤項目實施管理工作,2018年以來,完成區內交易1.53萬畝,交易金額11.84億元,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智慧巡查 守護沃土良田
打開手機“通遼國土雲”APP,再輕點巡查簽到頁面……庫倫旗先進蘇木庫力吐村村級田長許雅莉一邊熟練地操作著手機,一邊進行日常巡田。在巡查期間,如果發現有“非糧化”“非農化”、農田建房的情況,許雅莉會拍照上傳APP,上級田長就能及時了解情況,進行下一步處置。
許雅莉使用的“通遼國土雲”APP是通遼市開發的數字化國土資源監管系統。該系統將基層設施農業用地、宅基地等報批需求和違法用地動態巡查納入,實現線上線下用地“雲保護”,助力土地監督管理延伸到“最后一公裡”。其中,通過巡查功能可輔助網格長和網格員開展動態巡查工作,系統根據巡查周期自動生成巡查任務。
數字化加持,讓田長有了技術幫手。2023年以來,庫倫旗在189個嘎查村場和居委會劃定了578個網格,進一步織密“田長制”管理網,實現了262.65萬余畝耕地保有量保護責任全覆蓋。
一滴水折射出太陽的光芒。內蒙古各地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積極探索,進一步發揮田長制工作效能的同時,以科技賦能監管,守護好每一寸“飯碗田”。
7月15日,鄂爾多斯市“智慧耕保”監管系統正式上線運行。通過整合數字科技、物聯網和AI智能識別等先進技術,為全市耕地保護工作提供科技支撐和發展路徑,實現了耕地保護監管升級。與此同時,加快構建衛星遙感“天上看”、網格田長“地上查”、視頻監控“網上管”的立體監管模式,著力讓每一位“田長”管得更加“智慧”。
在包頭市,各級網格責任人通過手機APP實現日常巡田、違法線索帶位置上報、線上流轉處理以及快速執法,打通了縣、鄉、村三級聯動的“全覆蓋、無死角”耕地保護網格化管理的信息通道,形成了“早發現、早制止”的耕地保護格局。
赤峰市喀喇沁旗構建了旗、鄉、村、組四級網格化管理體系。目前已設立旗、鎮、村三級田長221名,網格員2388名。
壓實耕地保護責任,精心守護沃土良田。內蒙古強化耕地用途管制,切實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嚴厲打擊破壞耕地行為,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近年來,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耕地保護提升耕地質量完善佔補平衡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全面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
用養並重 全面提升地力
走在阿榮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的田間,腳下的黑土濕潤、鬆軟、厚實。試驗示范田的作物進入生長旺盛期,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副研究員王建國正在和團隊成員一起進行田間調查和取樣。
“我們利用光合儀、冠層分析儀測量田間作物的光合速率和田間作物群體特征,通過採集樣本測定作物的各項生理指標、土壤的養分狀況等,這些指標反映了不同耕作措施對農田土壤和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程度,為我們分析研判耕作措施優劣提供數據支撐。”王建國說。
黑土地被稱為“耕地中的大熊貓”,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但近幾十年,由於不合理耕作等原因,東北黑土地出現了“薄、瘦、硬”等問題。經過多年研究,團隊圍繞農田風蝕防治、地力培育和作物增產增效三大生產生態難題開展系列攻關研究,成果累計推廣2億多畝,糧食增產200多億斤。
近年來,全區各級農牧部門聯合科研教育等單位組建科技創新團隊,開展東北黑土地保護技術攻關,圍繞東北黑土地保育、土壤侵蝕、土壤養分平衡等問題開展技術研發與集成創新,總結推廣了符合內蒙古實際,可推廣、可復制、能落地的一系列東北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
不只是保護黑土地持續發力中。內蒙古深耕高標准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鹽鹼地改良“一塊田兩塊地”,讓糧食豐收更有底氣。在7月10日召開的內蒙古自治區落實“五大任務”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全區710萬畝高標准農田國債項目開工542萬畝,2130萬畝黑土地保護性耕作任務全部完成,3個國家鹽鹼地綜合利用試點獲批。一系列耕地質量提升工程加快實施,讓田間的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為連豐連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包頭市土默特右旗作為自治區級高標准農田建設整區域推進試點旗縣,採取“三打破、五統一、一重新”的大破大立整治模式實施高標准農田新建和改造提升項目,將以前的零零散散的田塊建設成了“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的高標准農田。再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中化、中農墾等國企,將土地集中流轉或托管給企業進行規模化經營、標准化種植。
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科技創新“喚醒”鹽鹼地資源。該旗聯合多家科研院所、推廣機構合作研究攻關,探索開溝起壟、測土配肥、淺澆快輪、北斗導航種植等鹽鹼地種植葵花技術,每畝地種苗從1500株左右增加到1700株左右,2023年葵花畝產最高達349公斤。
從保護黑土地讓耕層“厚起來”到科技治理讓白茫茫的鹽鹼地變身“米糧川”,再到建設高標准農田實現經營效益穩步增長,內蒙古協調好“用地”與“養地”的辯証關系,抓好“一塊田兩塊地”建設,讓耕地質量更優、產出更高。(記者 阿妮爾 韓雪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