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的農業文化遺產(看·世界遺產)

![]() |
在“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標識旁邊,還可以看到所立的標有《司法保護令》的牌子。 |
![]() |
圖為福鼎白茶交流團團員和外國友人在品茶。 |
![]() |
圖為創作者在現場創作表現興化垛田景觀的畫作。 |
![]() |
圖為田間監測設施。 |
中國的農業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在與自然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出來、賴以生存並流傳至今的農業復合系統,是保護傳承弘揚優秀農耕文化、推動鄉村文化資源轉化創新利用的重要載體。
自2012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先后認定了七批共18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此外,到目前為止,我國有22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這些遺產歷史悠久、類型眾多、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具備活態性、復合性、適用性、多功能性等多種屬性。
湖州桑基魚塘:
再添“法治護甲”
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檢察院聯合當地公安、法院發出農業文化遺產司法保護令,為千年桑基魚塘生態系統的長效保護再添“法治護甲”。這是浙江首份針對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布的《司法保護令》。
“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2014年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7年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為有效保護湖州桑基魚塘系統,促進農業文化傳承、農業生態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該《司法保護令》明確,禁止違反桑基魚塘系統保護與發展專項規劃開挖、填埋魚塘﹔禁止毀壞塘基、桑樹﹔禁止擅自移動、遮擋、涂改、損毀標志和界樁﹔禁止未按照桑基魚塘系統保護與利用技術性規范開展種植養殖等一切破壞桑基魚塘系統的行為。
該《司法保護令》的發布,進一步加強了桑基魚塘系統的預防性保護和區域生物性協同保護,將助力千年文化遺產活態傳承。
(本報綜合《檢察日報》報道)
福鼎白茶:
走進法國以茶會友
福建福鼎是世界白茶發源地、中國白茶核心產區之一。
近日,以“謙、和、禮、敬中國茶”為主題的福鼎白茶國際專場品鑒會在法國巴黎盧浮宮西翼的法國裝飾藝術博物館“新生萬物—中國非遺與當代設計展”中舉辦。展覽以金、木、水、火、土5個分區,展現中國文化天人合一、在變化中不斷融合、煥新的哲學理念與智慧。
福建福鼎地區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依山面海,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適合茶樹生長。福鼎白茶的選育栽培,始於清代咸豐年間,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2017年,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統被列入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在品鑒現場,中法嘉賓齊聚一堂。福鼎市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蔡梅生介紹了福鼎白茶的悠久歷史文化、優秀品質特征以及福鼎作為世界白茶發源地的品牌優勢。
現場的法國嘉賓說:“非常喜歡白茶,我也帶走了一包福鼎白茶,准備回去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很神奇的東方樹葉,福鼎白茶非常棒。”“今天了解了很多福鼎白茶相關知識,品嘗到的各款茶都是非常棒的,非常感謝你們從中國帶來這些茶。”“福鼎白茶有一種泥土的清香芬芳,還有甜味,喝起來很舒服。”
福鼎白茶交流團還前往德國,與在當地創立茶道—中國茶與藝術中心的蓋哈德先生舉行茶敘。蓋哈德在當地定期舉辦茶道表演、茶文化沙龍、展覽以及藝術和音樂表演等以中國茶和藝術為主線的活動。福鼎白茶交流團參觀了蓋哈德的茶道館,詳細介紹了近年來福鼎白茶發展歷程,現場品鑒了福鼎白茶的老茶和新茶。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我相信茶文化不分國界,也很開心又更加深入了解了一個地域的茶葉品牌。”蓋哈德說,“新茶和老茶帶來的體驗完全不同,這是非常獨特、非常有趣的,相信以后來到這裡的其他人也會像我一樣喜愛它。”
(本報綜合報道)
興化垛田:
催生多彩鄉土藝術
2014年,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靈動的水、秀麗的垛,催生了垛田豐富多彩的鄉土藝術,造就了一大批民間藝人和深厚的民間文化。興化垛田農民畫是在傳統繪畫、刻紙、刺繡等民間藝術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新型藝術。
在剛剛舉行的興化市非遺項目垛田農民畫成果展覽表演上,非遺傳承人、全國鄉村工匠、江蘇省首屆鄉村振興青年先鋒解善彪表演繪制垛田農民畫,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會員徐興海現場展示獨特的拾破畫創作技藝,吸引眾多觀眾駐足、觀賞、體驗。
將垛田元素融入拾破畫藝術,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歷史上的垛田先后形成刻紙、灶台畫、拾破畫等民間藝術形式,生於斯長於斯的垛田民間藝人忠實於自己的真情實感,創新出貼近百姓生活的農民畫,把世代傳承的民間美術技藝巧妙地融入農民畫之中。垛田農民畫作品以表現農村現代生活或田園風光為主,具有較強的藝術性、裝飾性和觀賞性。2002年,垛田鎮(現垛田街道)因書畫創作特色鮮明被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
此次展演,非遺傳承人解善彪現場帶來了數幅垛田農民畫和文創產品。為助力特色田園鄉村創建,近年來他和團隊足跡遍及興化市20多個鄉鎮(街道)的近200個村庄,為美麗鄉村創作了2000多幅主題牆繪作品。他還將農民畫與伴手禮等禮儀用品融合,制作出雨傘、抱枕、絲巾等一系列垛田農民畫衍生產品,在他和鎮村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興化市昌榮鎮鹽北村成功創建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年接待游客3萬多人次,文創用品和農副產品實現年銷售180多萬元,帶動鄉村旅游的同時也促進了村民致富增收。書展現場農民畫文創產品琳琅滿目,全面地展現了非遺產品的獨特價值,深受百姓歡迎。
(張 楠)
庫倫蕎麥:
種植基地用上新科技
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庫倫旗馬家窪子村燕麥蕎麥種植基地,可以看到新型北斗導航無人駕駛農機按照設定的路線勻速行駛,精准播種,一粒粒苦蕎種子被洒在沃野田疇間,等待著它發芽、開花、結果……
“新型北斗導航無人駕駛農機配有北斗導航系統,可按照要求設定播種量和密度,在土地上勻速行駛,勻速下種,保持播量、播深一致,促進苗齊、苗全和苗壯,有利於田間管理。”庫倫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劉偉春說。
庫倫旗是“中國蕎麥之鄉”,每年的蕎麥產量約佔全國產量的1/4,是國際公認的優質種植區。
2023年9月,“內蒙古庫倫蕎麥旱作系統”被列入第七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2024年,庫倫旗政府與農業科技企業共同打造蕎麥行業全鏈路數字化項目。種植基地安裝有攝像頭,建立了田間氣象站、病虫監測儀器,對蕎麥從種植到收獲的生長情況、機械作業開展情況、物資投入、田間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實施監測。無論在哪裡,管理人員在手機上,就可以查看田間形勢、作物生長情況。
(王 星 張 靜)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8月09日 第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