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內蒙古草原畜牧業在“全產業鏈發展”中轉型升級

2024年08月09日10:12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藍藍的天空,綠綠的草原,奔馳的駿馬……

  風光旖旎的內蒙古大草原,成就了無數“最美風景”,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組成部分,也為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提供了豐富的生產資料。

  隨著草原畜牧業的快速發展,極為寶貴的草原也面臨著“成長的煩惱”,怎樣解決好草畜矛盾,避免草原過牧?怎樣處理好草原生態和生產的關系,實現草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內蒙古在實踐中尋找答案:在興安盟科右前旗、包頭市達茂旗等17個旗縣開展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工作,一地一策解決草原過牧問題﹔總結推廣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10種典型模式,因地制宜開出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良方”﹔加快轉變養殖方式,大力發展舍飼圈養……

  從“靠天養畜”中突圍,在“全產業鏈發展”中轉型。內蒙古統籌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積極探索草原增綠、牧業增效、群眾增收的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內蒙古模式”。

  減壓——飼草供給發力

  秋日,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苜蓿種植基地3000多畝優質苜蓿綠浪翻涌。

  “紫花苜蓿草被稱為‘牧草之王’,蛋白質含量達到20%以上,是一種非常適合奶牛吃的牧草。與其他經濟作物不同,苜蓿一年可以收4茬。”正時生態農業(呼和浩特)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海龍介紹。

  晾晒好的苜蓿會被打包成高1.2米的圓柱形“草罐頭”。由於多層拉伸膜的包裹形成了密封厭氧環境,發酵后的牧草不易腐爛變質,可將保質期延長至2年-3年,同時避免了苜蓿營養物質的損失,提高了青貯飼料的品質與利用率。

  “近年來,土左旗持續為‘從一棵草到一杯奶’全產業鏈提供優質、充足的飼草保障。截至2023年底,全旗飼草種植面積49.3萬畝,產量120.87萬噸。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採取‘種養一體’的模式,加大飼草種植科技投入力度,做好從選種、精量播種到水肥一體化灌溉、再到大型機械收割、摟草、打包等關鍵環節的技術提升工作,實現草畜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土左旗農牧局副局長趙朝魯表示。

  發力的不只是苜蓿種植,內蒙古著力從提高飼草供給能力出發尋找破解草原過牧的路徑,解決牲畜的“吃飯”問題。

  一組數據,佐証飼草產業在內蒙古的地位:2023年,全區主要肉類產量285.4萬噸、牛奶產量792.6萬噸。這背后,是每年8000多萬噸飼草的巨大需求。著力提高飼草供給能力、減輕對天然草原飼草依賴,是內蒙古草原畜牧業發展繞不開的話題。

  “為養而種、農牧結合的草畜一體化發展模式,解決了‘舍飼圈養后飼草從哪兒來’的問題,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自治區農牧廳副廳長趙玉生說。

  藏糧於“草”,還綠靠草。近年來,內蒙古不斷擴大人工飼草料種植面積,提高青貯玉米生產能力,增加優質苜蓿、飼用燕麥種植,著力打造一批高標准草田和草業園區,提高人工飼草生產能力。同時,充分發掘農作物秸稈資源優勢,大力推廣生物發酵技術和秸稈青貯、黃貯、裹包貯存、高密度草捆技術,持續提升秸稈飼料轉化利用率。

  好草,好畜,好效益。內蒙古出台了《羊草產業發展規劃(2023-2030)》《國產苜蓿增產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全力推進飼草產業發展。目前,內蒙古羊草、苜蓿、飼用燕麥、青貯玉米等各類一年生、多年生人工飼草種植面積2000萬畝以上、產量近2000萬噸,天然草原可食牧草產量近3000萬噸,秸稈飼料化利用2800萬噸,整體上保障了飼草料供給,家畜生產性能、舍飼育肥能力全面提升,生產效率顯著提高。

  升級——生產方式轉變

  走進興安盟扎賚特旗巴彥扎拉嘎鄉洪河農牧業專業合作社,一座座現代化牛舍整齊排列,一頭頭膘肥體壯的西門塔爾肉牛正吃著養殖人員精心調配的“營養餐”。

  合作社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合作社現有肉牛300多頭,全部採用舍飼養殖方式。標准化棚圈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天氣等自然因素對牲畜的影響,而且經過科學飼喂的牛長得更壯了,和以前傳統養殖方式相比,純利潤能提高10%左右。”

  洪河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的養牛“致富經”是扎賚特旗大力發展舍飼圈養的一個縮影。作為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旗之一,扎賚特旗大力發展舍飼圈養,在解放勞動力的同時,提高畜群質量、優化畜群結構,推動畜牧養殖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如何實現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肉?把轉變養殖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為內蒙古解決草原過牧問題的共識。

  為了給草原“減壓”,錫林郭勒盟多倫縣通過“政府制定標准、鄉鎮規劃設計、村組建施工隊、養殖戶自主建設”方式,累計建成舍飼圈養人畜分離養殖園區25處,創辦家庭牧場295戶,實現羊全部舍飼圈養、牛舍飼圈養率達45%。

  在呼倫貝爾市,“冷季異地養殖模式”成為解決牧區牲畜過冬度春飼草料短缺的一把“金鑰匙”。該模式以牧區與農區對接為基礎,牧民租賃農區秋收后耕地溜茬放牧,不僅減少了越冬飼草儲備量、天然草原打草量,而且使農區秸稈等資源得到有效利用。

  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牧雲農牧業合作社,智慧牧場讓養殖更“智慧”。該合作社基於物聯網、大數據智能統計分析軟件終端,對飼喂、防疫、糞污處理等關鍵環節設施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實現數字化、智能化養殖管理的生產模式。2023年,合作社總收入410萬元,戶均增收6萬元,較之前分散經營提高30%。

  由自由放牧向集約養殖轉變,由多養薄收向減畜增收轉變,由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轉變……內蒙古大力發展獸醫、飼草、集中飼養社會化服務,採取養殖場戶自建、項目補貼等方式完善牧區舍飼設施配套,加強飼養管理、智慧養殖以及經營管理技術技能培訓應用,不斷提高草原畜牧業規模化、標准化、產業化程度,提升綠色畜產品生產能力。

  目前,內蒙古已在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旗縣新建棚圈45萬平方米,新建、改擴建家庭牧場、養殖園區、合作社3481個,建成智慧牧場247個。

  融合——產業鏈上增收

  “輕奢露營”“美食美景”“國家3A級工業旅游景區”……錫林郭勒盟首個以奶酪為主題的文化產業園——首放·錫林郭勒奶酪文化產業園,成了游客們追捧的“新寵”。

  奶酪文化產業園積極探索“工業園區+文旅+地方特色乳制品”發展路徑,精心布局奶酪工廠參觀廊道、奶酪品牌旗艦店、奶酪園區游客服務中心以及傳統奶食品線上銷售平台,建設奶酪工廠休閑街區、制作體驗展示區、品鑒區和奶酪主題露營地,打造以“錫林郭勒奶酪”為主題,集加工、制作、展示、售賣與文化傳承為一體的綜合型工業主題旅游景區。2022年,奶酪文化產業園成功創建成為國家3A級工業旅游景區。

  據介紹,當地通過創建產業園區、搭建發展平台,統一建設基礎設施、制訂生產標准、打造產品品牌、拓展市場銷路,有效提升產業質效。目前,園區已簽約入駐特色加工戶18家,產品涵蓋13大類21個傳統地方特色乳制品種類,帶動就業200余人,年產值達億元。

  充分發揮勞動力、土地、環境和特色農畜產品等優勢,積極培育多元化農牧業特色產業,奶酪文化產業園探索畜產品發展路徑的實踐在內蒙古頗具代表性。

  面對草原生態承載力剛性約束,內蒙古著力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帶動牧業增效、牧民增收。轉變生產經營方式,提升產業質量效益,通過多種利益聯結機制使牧民在產業轉型過程中獲取多元化收益,成為平穩推動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的關鍵。

  內蒙古著力加強園區建設,鼓勵農牧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入駐產業園區,依靠自有“奶源”“牛源”“羊源”延長畜產品產業鏈,通過精深加工、打造品牌,增加畜產品附加值。引導農牧民有序開展牧區旅游、民宿、餐飲、文創產品開發、傳統手工藝品制作等增收項目,以牧區產業為基礎延鏈補鏈強鏈,帶動生產、加工、服務等環節聯動增收。

  蹄疾步穩,勇毅篤行。內蒙古以智慧和實干鋪就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現代化之路,一幅生態、生產、生活共贏的新畫卷正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徐徐展開!(記者 韓雪茹)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