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草原新牧人 生活新圖景

2024年08月06日09: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烏雲達來家的白馬群。

  烏雲達來准備給馬裝馬鞍。

  烏雲達來在套馬。

  敖木希勒在給肉牛喂飼料。

  敖木希勒(左)與妻子阿拉騰吉如嘎走在自家草場。

  敖木希勒在給肉牛投放草料。

  敖木希勒操作設備給肉牛稱體重。

  朝格巴達拉呼利用無人機確認肉牛在草場上的位置。

  朝格巴達拉呼在用遙控器調節肉牛飲水槽進水量。

  朝格巴達拉呼(左)給妻子薩仁同嘎拍攝短視頻。

  朝格巴達拉呼通過監控查看肉牛情況。

  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西烏珠穆沁草原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返鄉成為新牧人,為當地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活力。這些新牧人用他們的聰明才智提升牧區產業發展水平,在廣袤的草原上繪出生產生活新圖景。

  

  烏雲達來:

  做大產業有信心

  ● 30歲的烏雲達來2017年從內蒙古農業大學畢業,隨即回到西烏珠穆沁旗烏蘭哈拉嘎蘇木額日和圖敖包嘎查,接過父親手中的套馬杆,成為一名“牧馬人”。在他精心照料下,他家白馬群已擴大到90多匹。西烏珠穆沁旗支持白馬養殖、休閑馬產業和馬奶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打造特色產業。“一匹白馬駒能賣2000元到3000元,疊加政府補貼資金,白馬養殖促進我們增收致富,堅定了我養殖白馬、做大馬產業的信心。”烏雲達來說。

  敖木希勒:

  牧場精養收入增

  ● 31歲的敖木希勒是西烏珠穆沁旗巴彥胡舒蘇木舒圖嘎查牧民,2018年從俄羅斯留學歸國,回到家鄉經營家庭牧場。面對草場退化、牲畜品質低等問題,他積極響應當地號召,通過優化畜群結構、建立肉牛信息檔案、應用肉牛冷配技術等舉措,推動牧場實現精養。“我家目前管理4000畝草場,有60多頭基礎母牛。牲畜數量變少,草場生態明顯改善。”敖木希勒說。精養模式提高了肉牛品質和出欄價格,養牛的收入較以前有明顯增長。

  朝格巴達拉呼:

  用好科技提效率

  ● 家住西烏珠穆沁旗烏蘭哈拉嘎蘇木額日和圖敖包嘎查的朝格巴達拉呼今年37歲,大學本科畢業於呼倫貝爾學院。2020年,他返鄉經營家庭牧場,現養殖50多頭基礎母牛、100多隻羊和50多匹馬。朝格巴達拉呼說,受益於科技設備,養牛的勞動量下降而效率提高。除了放牧,朝格巴達拉呼會與妻子薩仁同嘎拍短視頻、開直播,在線上銷售奶食品。“草原深處不僅有牛羊和美景,也有時尚潮流的生活品質。”薩仁同嘎說。

  本版照片均由新華社記者李志鵬、連振攝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8月06日 第 12 版)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