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質量發展丨內蒙古機場集團:架“草原天路” 添地區“空中引擎”

盛夏時節,在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每天400余架次飛機如銀燕般起起落落,編織著空中繁忙圖景。
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機坪。新華網發
從“被動等飛機來”變為“我主動讓飛機飛”
前不久,內蒙古自治區民航機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內蒙古機場集團”)傳來捷報:2024年上半年,內蒙古機場集團所屬機場自1956年成立以來,首次實現整體盈利。2023年全國干支聯通率為20.5%,內蒙古為100%﹔全國支支聯通率為0.6%,內蒙古為38.9%,2024 年將達到41.6%。
在網購“不包郵”的內蒙古,取得這樣的成績有多難?
內蒙古機場集團成立之初,因地區經濟欠發達、航空市場季節性強、運量偏小、客源市場不穩定,在國內運力普遍短缺的背景下,大多航空公司不願把稀缺的運力投放到內蒙古。
面對困境,內蒙古機場集團深知“飛出去”才能打開局面,在2006年創造性推出“模擬航空”,即不注冊法人實體、不購買飛機,以承包飛行小時的形式引進運力,自己編排航班計劃並負責座控銷售,全力拓展支線航空市場。
“從以前的‘被動等飛機來’轉變為‘我主動讓飛機飛’,內蒙古機場集團的這一舉措不僅使區內航線航班明顯增多,也讓更多航空公司看到了內蒙古航空市場的潛力。”內蒙古機場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建軍說。
2008年,在“模擬航空公司”帶動下,內蒙古機場集團全年共運營航線99條(國際航線4條),通航點達45個,完成旅客吞吐量384.99萬人次,實現歷史性突破。
阿拉善=包頭=海拉爾航線首班旅客登機。新華網發
“讓老百姓坐得上、坐得起、坐得好飛機”
隨著內蒙古各盟市與首府呼和浩特市的溝通交往加密,各盟市支線機場與干線機場呼和浩特機場間出現了航線少、頻次少、票價高的問題。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內蒙古機場集團將堵點、難點各個擊破。
2010年起,內蒙古機場集團以錫林浩特機場為試點,創新建立“支線快線”運營模式,通過“小機型、大密度、高客座率、低票價”的公交化、大眾化運營方式運營﹔
2021年,內蒙古機場集團對區內支線機場的發展進行整體規劃,構建“支支通”航線網絡,暢通盟市間航空運輸通道﹔
2023年,內蒙古“支支通”航線達42條,覆蓋區內11個盟市,累計運輸旅客305萬人次﹔
2024年,國內最長的支支航線、阿拉善盟首條“支支通”航線,阿拉善左旗=包頭=呼倫貝爾海拉爾航線成功首航,為橫跨2000多公裡的幾座城市架起了空中橋梁。
內蒙古機場集團“讓老百姓坐得上、坐得起、坐得好飛機”的初心願望,在一步步發展中逐漸具象化。
常年奔波於錫林浩特、烏蘭浩特、赤峰等地的張明鑒說:“‘支支通’航線的開通,解決了困擾我多年的出行時間長的難題,也給我帶來更多商機。”
數據顯示,從2021年9月16日開通內蒙古首條“支支通”航線——錫林浩特=烏蘭浩特,目前內蒙古已開通47條“支支通”航線,實現自治區內盟市全覆蓋﹔累計運送旅客超500萬人次,平均客座率72.7%﹔產生經濟效益至少90.5億元,自治區東部機場間“折返飛”問題得到解決,促進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仰望天空,一條條航線架起聯通內外的“北疆天路”。
俯瞰大地,一座座機場猶如鯤鵬展翅,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天道酬勤,隨著內蒙古民航業高質量發展,內蒙古機場集團首次實現整體盈利水到渠成。
支線航空發展試點、通用航空短途運輸飛行小時數全國第一、中國民航第一個落地“干支通,全網聯”的省(區),5個百萬級機場全部被評為“服務質量優秀機場”,獲得3項2023年中國企業品牌創新成果獎……
進入新發展階段,內蒙古機場集團大力推動四型機場建設,不斷豐富真情服務內涵——呼和浩特智慧機場旅客服務平台被民航局列為四型機場示范項目﹔無紙化通關、中轉旅客“一票到底”等旅客體驗到的人性化服務已在內蒙古大小機場落地。
赤峰機場旅客服務中心。新華網發
從“五小”突破創新發展生產力
服務的問題僅靠抓服務不夠,破解之法是要從發展中去找,從管理中去找。面對新階段新形勢,內蒙古機場集團啟動從經營型向管理型的改革,以破解發展難題。
2020年,內蒙古機場集團抓住赤峰機場改擴建后即將投用的窗口期,大力推進管理轉型,按照“專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契約化管理”原則,對技術含量較低、勞動密集型與安全關聯度較低、市場競爭較充分的航空保障性業務進行外包。
2023年2月,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干線機場——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實現了值機、中轉、服務、行查、特車、貨運等非重點崗位全鏈條業務外包。截至2023年底,已有13家成員企業的22個保障性業務管理轉型項目落地實施。
伴隨著管理和發展進入新階段,內蒙古機場集團開始向創新要生產力。
2021年4月,內蒙古機場集團首批“五小”創新成果評審會召開,以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五小”為突破口,推進內蒙古機場集團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這項重要舉措正式鋪開。
三年來,內蒙古機場集團所屬各單位共申報創新項目1184項,認定成果611項,推薦應用535項,涉及航空管制、客貨運輸、安全檢查、運行保障、設備運維、應急響應、服務提升和降本增效等多個業務領域。取得知識產權授權139項,40余項專利在自治區產權交易中心挂牌交易,部分專利已實現成果轉化,是內蒙古首家進駐該平台的國有企業。
眼下,內蒙古各機場正在成為創新生態的重要環節。
“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隻要廣大員工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點滴改善都會帶來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多方面成果。”內蒙古機場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建軍說。
從一天飛躍八千裡路雲和月不再是夢,到“五小”創新應用服務旅客,讓老百姓坐得上、坐得起、坐得好飛機的理念,在內蒙古民航事業發展中形成閉環,內蒙古民航事業正成為助力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空中引擎”。(李倩、王羽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