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通遼

通遼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文旅相融共繪“詩與遠方”

2024年08月05日09:54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盛夏時節,通遼市第二屆西遼河文化節強勢來襲,文藝表演、文化研討、文化展示……在為期一個月的文化節中,4大主題15項文體活動將輪番上陣,在炎炎夏日為各界賓朋獻上一場精彩紛呈的文化視聽盛宴。

  通遼市地處西遼河流域的核心區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至今保留著史前聚落遺址、遼代墓葬、金代界壕、清代王府等豐富的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

  近年來,通遼積極開創文旅融合發展新局面,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積極引入新業態、融合優質資源、展示歷史文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有效釋放地區經濟活力,推動通遼文化旅游跨越式發展。

  通過成立西遼河文明研究工作站,推動“西遼河文明”研究常態化開展,全市共有不可移動文物2492處、可移動文物78142件套,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6處。進一步弘揚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全市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3項、傳承人12名,自治區級非遺項目55項、傳承人88名,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區1個,累計建立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傳承基地)72個,形成了政府與社會各界共同保護、傳承發展的格局。持續推動文藝精品創作,全市各專業文藝院團共創作藝術作品213件,《天上的風》《敖包相會的地方》《草原意象》等舞台劇屢次斬獲國內文藝創作獎項。通遼市持續加大文化精品創作扶持力度,目前已獎勵扶持百余部文藝作品,各個國有文藝院團每年開展“百團千場”下基層文藝演出活動100場,各烏蘭牧騎下基層文化惠民演出超千場,受益群眾60余萬人,烏蘭牧騎事業穩步發展,全市共有9支烏蘭牧騎、3000多個民間藝術團。

  去年8月,首屆西遼河文化節成功舉辦,悠久的西遼河文明在新時代通遼迸發出無限活力。文化節期間,中央和8個省區考古研究所、學術單位、文物考古領域和研究院校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西遼河文化。在研討會上,一場場圍繞“比較視野下的西遼河流域文明起源與發展”的主題報告內容豐富、異彩紛呈、干貨滿滿,參會者沉浸其中、收獲頗豐。

  首屆西遼河文化節的成功舉辦,是通遼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生動實踐,有效提升了通遼市區域文化內涵,豐富全市文化旅游業態,成了助推全市打造西遼河文化品牌的重要舉措。

  今年,為了提高游客參與度,通遼市將文化節期間的賽馬節舉辦場地由珠日河草原賽馬場轉為城市賽馬場,在保留傳統比賽項目和演出形式的基礎上,舉辦“音樂嘉年華”,通過“旅游+演唱會”形式,打造“城市那達慕”。“遼河情”傳統民歌演唱會、“西遼河之光”惠民文藝演出、“遼河水上游”游樂會、“聆聽通遼”音樂嘉年華等獨具特色的文體活動,成為進一步弘揚北疆文化,深化西遼河文明研究宣傳,打造展示地域文化、樹立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影響力的品牌節會。

  以西遼河文化節為載體,推進文化與旅游、體育、休閑、度假等深度融合,打造西遼河文化符號,打響“悅來通遼”文旅品牌,助推通遼市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

  悅來河旅游休閑街區等多處旅游休閑空間的開放,將為游客提供美食品鑒、兒童娛樂、沉浸體驗、打卡互動、演繹欣賞、非遺文創等豐富的互動游玩體驗,一系列新場景、新項目、新服務,進一步豐富了通遼市旅游業態,打造“全民參與、全時共享、業態融合、商業互動”的全新模式。(記者 郭洪申 薛一群 實習生 楊永娜)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