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成了畫中的模樣
近年來,內蒙古滿洲裡二卡國家濕地公園以“保護優先、科學恢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進行分區建設和管理,生態面貌得到改善,生態系統更加穩定,成為野生動植物棲息生長的樂土——
“終於找到了,這就是東北小葉茶藨子!”看著眼前一叢叢結出紅色小漿果的灌木,東北林業大學東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教授鄭寶江難掩激動。這是繼上世紀50年代著名植物分類學家王戰首次在滿洲裡地區發現這一種群以來,時隔70年再次在滿洲裡發現。
東北小葉茶藨子是小葉茶藨子的變種,目前隻在滿洲裡地區發現。其株型優美,抗逆性強,抗旱、抗寒,且果實可以食用,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70年間再無人發現和採集,本以為因為生態環境的變化和人為原因,這個物種很有可能已經消失了,沒想到這次在二卡國家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中再度發現,這對生物多樣性研究來說非常珍貴,也說明我們的生態環境保護卓有成效。”鄭寶江說。
於2023年5月啟動、跨度近一年的這次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還有更多的驚喜:調查團隊還發現了黃花白頭翁新種群,是白頭翁屬植物中唯一開黃色花的種類,數量達近百株。還首次發現了黃精、黃花列當、黃花補血草等多種珍貴稀有植物。
這已經不是二卡國家濕地公園第一次發現珍稀野生物種。2021年,濕地公園首次野外監測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丹頂鶴,2023年發現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黃胸鹀、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浮葉慈姑……
據監測,濕地公園內有維管植物61科233屬407種﹔有鳥類12目28科84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鳥類13種﹔有魚類2綱6目18科35屬49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物種3種,到處可見“魚翔淺底鳥驚飛,碧水浮花映翠微”的醉人景象。
滿洲裡二卡濕地地處呼倫貝爾草原的母親河——額爾古納河的上游,不僅是東北邊境地區河湖水系統上的重要節點,更是滿洲裡市重要的水源地,承擔著氣候調節、涵養水源、環境淨化、生物多樣性維持、災害調節等重要生態功能,對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為保護好這片珍貴濕地,2015年12月,原國家林業局批准建設內蒙古滿洲裡二卡國家濕地公園(試點),總面積5878.50公頃。濕地公園秉承“保護優先、科學恢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劃分為生態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5個分區,實行分區建設和管理。
保護第一步,便是避免人為干擾。作為濕地公園的核心地帶,濕地公園在生態保育區設立了警示牌和圍欄,除日常巡護、科研監測、棲息地恢復以外,杜絕一切人為活動。清理濕地公園范圍內的牧戶,並將其遺留的違章建筑、垃圾等進行拆除、清理,對已經遭受破壞的區域進行植被恢復,讓濕地得以休養生息。
保護有力,還需監管撐腰。濕地公園聘用6名管護人員每日進行巡護,及時發現、報告或制止破壞濕地的現象。還聯合執法部門,不定期開展執法專項檢查,嚴肅查處開墾濕地、私挖魚塘、獵捕採挖野生動植物等破壞濕地資源的行為,形成震懾,有效遏制了破壞濕地違法行為。
“這幾年濕地公園生態變好了,野生動物也明顯增多了,每天的巡護既是工作,也是享受。”7月29日,踏著清晨的露珠,伴著清脆的鳥鳴,巡護員張永春又開始了一天的巡護。撿拾垃圾、修補網圍欄、勸返違規放牧者、檢查病虫害……2021年成為巡護員至今,他親歷了濕地公園的變化。
當初的廢棄採沙坑已經了無痕跡,融入濕地公園茫茫的綠色之中。系統的保護與修復,不僅使濕地公園面貌得到改善,也使得公園生態系統更加穩定,成為野生動植物棲息生長的樂土。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二卡國家濕地公園安裝了生態環境在線監測系統,實現對濕地公園內的氣象、空氣環境、水環境等多種生態要素的全天候、不間斷、高精度監測,提高了濕地生態風險預警防范能力,為濕地保護和管理決策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同時,鳥類AI智能監測系統、植物監測樣地、動物監測點的設置,加強對人類活動監測和鳥類、魚類、植物的動態監測。
碧水迂回、洲諸相連,蘆葦成片、水鳥翩躚,如今的二卡國家濕地公園,已然美成了畫中的模樣。公園中增設科普宣教平台和生態旅游設施,讓更多人享受到了這普惠的民生福祉。(記者 霍曉慶 實習生 鄔思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