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沙漠披綠 讓生態宜居
“沙漠愚公”的綠水青山夢
“每年在楊柴和檸條成熟結籽的季節,把羊群趕進沙地,吃這些牧草和草籽兒的同時,把草籽兒擠落,並將掉落的草籽兒踩踏到沙地裡,同時將帶有草籽兒的羊糞也排在沙地裡,第二年春天,埋在沙地裡的楊柴和檸條種子就會生根發芽,如果遇上一場及時雨,那會長得更旺盛!”眼前這位將沙地種草妙招和生態循環理念講得津津有味的漢子,是有40多年治沙經驗、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治沙愚公”的牧民李建國。
伴著夏日的清風,記者一行來到位於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蘇米圖蘇木巴嘎額爾和圖嘎查李建國的家。早就聽說過“治沙愚公”的大名,可是真到了這裡,還是不禁被眼前這片毛烏素沙地稀有的綠色區域“驚艷”到了。
一處整齊漂亮的房子,掩映在一片樹林中。房前屋后,幾十棵有40多年樹齡的高大、粗壯的榆樹、柳樹在風中擺動著枝條﹔不遠處的一片果樹林裡,海紅果樹、蘋果樹已經挂果,層層疊疊的綠葉在陽光照耀下泛起綠油油的光,讓人差點忘記了這裡是沙漠深處。
似乎看出了大家的疑惑,性格有些腼腆的李建國講起了前半生的治沙經歷。
今年55歲的李建國從十幾歲開始就跟隨父母從陝北來到內蒙古,兩代人用40多年時間一直與這個寸草不生的“沙窩子”斗爭,將自家的3000畝沙地變成綠洲。
“剛開始沒經驗,當時條件也太差,除了驢車,其他交通工具都進不到沙漠深處。頭一年辛辛苦苦種進去的沙柳苗子,等不到第二年就被大黃風連根吹走,一年白忙活了。”
“可即使這樣,也得種啊,能活多少算多少,每年成活一點,逐年增加幾片。干了20多年后,流動沙逐漸固定住就好種了,驢車也換成了改裝的四驅車‘擋不住’,一年能種百十來畝抗旱的灌木和喬木,生態環境這才有了明顯改觀。”
在寸草不生的荒蠻沙漠治沙的艱辛,隻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經過20年的初期治沙,這片沙地總算有了點綠意,可離李建國心中的樣子還差得遠呢。於是他和家人一起,邊治沙邊探索,總結經驗繼續前行。
“隻要能把沙固定住,那些草木不澆水大多也能成活。治沙的第一階段主要是固沙,沙子固定住草木就能扎根,扎住根就能活下來。”這是李建國的治沙經驗之談。
有了前20年的基礎,后面的幾十年,他每年在春季植樹季節補栽補種,將3000畝沙地由完全金黃色變為稀疏的綠,再變成繁茂的、錯落有致的綠。
今年春季,全家人一起補種了1000多棵楊樹、柳樹,1000多棵鬆樹,1萬株楊柴。如今再走進李建國家的沙地,明沙已被植被覆蓋住,檸條、沙柳、楊柴、沙蒿等灌木遍地叢生,榆樹、旱柳等抗旱喬木茁壯生長。放眼四周,一片綠意盎然的小生態環境已經形成。
生態環境變好了,農牧業自然就能發展好。這些年,李建國耕種了30多畝地,養了400多隻羊,種的玉米作為飼料。沙地變成草場后,楊柴和檸條都是優質牧草,羊全年的飼草料也都有了著落。他家每年靠畜牧業收入20余萬元,還有國家生態補貼2萬多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他深信不疑。
“生態環境好起來了,成就感就很強,相信生活在沙漠裡的農牧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臨別時,站在盛開得明艷艷的黃色檸條花旁邊的李建國,像極了這株生命力頑強的沙生植物。他堅守在毛烏素沙地治沙筑綠,展現出的智慧和成就令人欽佩。
如今,李建國已經在這裡生活了40多年,與“沙窩子”斗爭了40多年,他的夢想就是將這片沙漠治理成綠洲,讓子孫后代能安居樂業。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當地先后涌現出一批治沙模范,大家齊心協力為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夢想而奮勇奔赴。(記者 王玉琢 郝雪蓮 布音額尼爾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