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鄂爾多斯
溫暖千座城 點亮萬家燈
圖①: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基地風電園區。 |
盛夏,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天藍草碧,處處都是醉人景色。在這裡,智慧礦山的全面應用,使一座座煤礦裡產煤不見煤、運煤不見黑﹔在沙漠腹地與山梁上,一台台風力發電機隨風緩緩旋轉、一片片光伏面板迎著朝陽閃耀,將產出的綠電通過一根根特高壓電線源源不斷輸往全國……
作為國家重要的煤炭基地、煤電基地、西氣東輸基地、陸上新能源基地,鄂爾多斯全市含煤面積佔比達70%,煤炭儲量佔全國1/6,擁有320座煤礦,年煤炭銷售量達8.5億噸,天然氣儲量也佔全國1/3。鄂爾多斯溫暖千座城、點亮萬家燈:在北京,每5盞燈裡就有1盞是鄂爾多斯點亮的﹔在京津冀地區,有一半家庭的天然氣來自鄂爾多斯……
近年來,鄂爾多斯積極構筑世界級能源產業、世界級現代煤化工產業、世界級新能源產業,建設國家煤炭保障基地、清潔電力供應基地、油氣戰略儲備基地、氫能應用示范基地、儲能實驗實証基地,為中國能源安全筑牢“壓艙石”。
守護一方 “溫暖擔當”
走進位於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的國網內蒙古超特高壓公司±800千伏伊克昭換流站,隻見綿延起伏的毛烏素沙地延伸到視線之外,眼前是高聳的鐵塔、錯落交織的特高壓線,耳邊是嗡嗡作響的電流聲。
該站是±800千伏內蒙古上海廟—山東臨沂特高壓直流工程的起始站,運行人員24小時不間斷實時監控設備運行情況。
“6月15日到9月15日是用電高峰期,作為全國輸送容量最大的±800千伏換流站,我們這裡的電主要運往山東省,為持續提升特高壓運維能力,我們建立健全‘無人機+可視化+人工’立體巡檢模式,輸電運維工作實現數字化智能化,推動‘蒙電外送’強勁增長,服務全國電力保供大局。”該換流站副站長賈鴻益說。
為響應“西電東送”“北電南送”能源戰略號召,2019年1月11日,該換流站和±800千伏內蒙古上海廟—山東臨沂特高壓直流工程正式投運,線路總長1238公裡,途經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6省份。運行5年來,累計為山東省輸送電量1600億千瓦時,相當於640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佔山東省總用電量的近1/10。
在百公裡外的烏審旗,中國陸上最大的整裝致密氣田——蘇裡格氣田,集氣站自動控制、區塊智能安全保護、氣井智能開關、機器人與無人機巡檢、產能智能管家等新技術“多管齊下”,守護一方方“清潔氣”通過外輸管線輸往100多座城市。
近年來,鄂爾多斯著力推動天然氣增儲上產外運,推進蘇裡格、大牛地、東勝等氣田穩產上產,全市建成油氣長輸管道25條、管線總長度3632公裡,佔內蒙古自治區總管線的60%,保障全市天然氣產量的80%外送至京津冀等地區。
豐富的能源資源是鄂爾多斯的“發家”底牌,也是能源保供的底氣。“鄂爾多斯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持續推進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是國家能源基地的‘溫暖擔當’。”鄂爾多斯市委書記李理表示。
同時,鄂爾多斯全力增強礦產資源保障能力,積極促進化石能源資源科學合理、規范有序開發利用,推動在產煤礦增產、在建煤礦投產、停產停建煤礦復工復產,有序釋放煤炭優質產能。
既要高產量還要綠色、可持續安全發展。鄂爾多斯加快煤炭生產技術變革,加速智慧礦山發展:發布《智能化礦山數據融合共享規范》編制成果,在全國首創煤炭工業“三化融合”發展,構建以“安全生產標准化、煤礦生產智能化、礦區生態綠色化”於一體的現代化煤礦建設標准體系﹔同步打造能源產業數字信息化平台,建成覆蓋市級、旗區、煤礦的“一張網”,實現煤炭產業發展全流程科學化管理,為能源現代化治理提供強有力支撐。
“到2025年,鄂爾多斯生產煤礦全部建成智能化煤礦,全部達到二級以上的標准化煤礦標准,重點產業工業互聯網平台覆蓋率100%,帶動數字經濟產業增加值達到200億元。”鄂爾多斯市市長杜匯良表示。
“煤頭化尾” 一“煤”多“變”
在位於准格爾旗的內蒙古久泰馨遠新材料有限公司萬噸級二氧化碳制芳烴項目施工現場,機械吊塔高聳林立,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設景象。
該項目預計於今年10月建成投產,是世界首套萬噸級以碳氫化合物為產品的二氧化碳利用項目,以二氧化碳和氫氣為原料,省去了甲醇合成步驟。“每生產1噸芳烴產品,可以消耗3.2噸二氧化碳,等於生產1噸產品,即可減少3噸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這項技術已經經歷了小試和中試階段,現在正在進行工業化實驗,對全國煤化工產業的發展具有引領意義。”該項目組組長鄭敏介紹。
鄂爾多斯圍繞落實“雙碳”目標,以“煤”為基,瞄准“煤頭化尾”,構筑了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甲醇和烯烴、煤基新材料等多條產業鏈,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煤基全產業集群發展全面推進,煤化工的“代碼”在煤發電行業綠色化、煤制氣行業規模化、煤制油行業現代化的“升級程序”中持續迭代優化,促進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
作為全國五大煤制油氣戰略基地之一和國家四個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之一,鄂爾多斯已建成煤制油年產能124萬噸,煤制天然氣年產能14.2億立方米。其中,鄂爾多斯神華煤制油項目建成和成功運行,標志著中國成為掌握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關鍵技術的國家﹔伊泰煤間接液化項目是國內第一個建成的煤間接液化試驗示范項目﹔匯能煤制氣項目填補了國內外採用水煤漿氣化技術生產煤制天然氣的技術空白……在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的生產現場,一條條生產線“合奏”出現代煤化工產業的一個又一個“高音”,成為國家加強油氣安全戰略技術儲備的前端“試驗場”。
2023年,鄂爾多斯市規模以上工業能源加工轉換效率68.1%,煤炭就地轉化率達20.6%,已建成現代煤化工產能2000萬噸。2023年3月,年產300萬噸、全國單廠規模最大的“綠氫+”煤制烯烴產業基地在烏審旗開工建設,這也是全球唯一一個規模化用綠氫替代化石能源生產烯烴的項目。按照預期,到“十四五”末,鄂爾多斯現代煤化工產能將超3000萬噸,“十五五”末將超5000萬噸,將打造產業門類最全、產業鏈條最長、產業體系最完整、產業技術最先進、產業規模最大的世界級現代煤化工產業。
鄂爾多斯還實施能源產業科技創新行動、能源產業擴綠降碳行動,搭平台、引人才,提高能源自主保障能力。
鄂爾多斯與清華大學共建鄂爾多斯實驗室,組建北京大學鄂爾多斯能源研究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內蒙古研究院等創新平台,費托合成α-烯烴、煤基特種蠟、PVC無汞化生產等一批創新成果填補行業空白。鄂爾多斯獲批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躋身國家創新型城市行列。
一“煤”多“變”,使鄂爾多斯產業轉型不斷加速,傳統能源產業結構持續升級,逐步成為國內現代煤化工試驗示范項目集中區。
“氫裝”上陣 多輪驅動
在位於伊金霍洛旗的蒙蘇經濟開發區,首座加油、加氫、充電合建站前,“加氫”的運煤重卡絡繹不絕﹔在康巴什區,印有“氫動力”標識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穿行在綠蔭如蓋的街道上,安靜、平穩、舒適是乘客的普遍感受。
走進位於蒙蘇經濟開發區的鄂爾多斯國鴻氫能公司,一進大門,就能見到擺放整齊的大紅色氫能卡車。“每台氫能卡車配備10個儲氣瓶,共36公斤氫氣,能跑300公裡,也就是正常卡車一天的裡程。目前傳統燃油車百公裡柴油成本需320塊,而氫能重卡百公裡成本在250至300塊,成本優勢較為明顯,且氫的價格每年都在降低。”鄂爾多斯國鴻氫能副總經理楊震說,“鄂爾多斯地區煤礦企業較多,重卡市場需求量大,同時當地制氫產業鏈也在不斷完善,這也是我們在此發展的‘底氣’。”
風光無限、“氫裝”上陣,作為一類風能資源豐富區和二類太陽能資源豐富區,鄂爾多斯全年平均日照時數達3000多小時。同時,砒砂岩裸露區和干旱硬梁區佔全市面積的48%,還有大片煤礦復墾區、塌陷區,風光裝機空間廣闊。
去年6月,中國首個萬噸級新能源制氫項目——准格爾旗納日鬆光伏制氫產業示范項目成功“出氫”﹔今年5月,50吉瓦時鋰離子儲能電池智能制造項目在伊金霍洛旗蒙蘇經濟開發區開工建設,這是目前內蒙古規模最大、環節最全的儲能產業項目﹔今年鄂爾多斯將在庫布其沙漠北緣、黃河以南,規劃建設總長約400公裡、平均寬約5公裡,面積約2400平方公裡的“光伏長城”,容納1億千瓦裝機容量﹔今年還將在毛烏素沙地南緣布局建設長約150公裡“一廊多點”風電光伏項目,容納5000萬千瓦裝機容量……鄂爾多斯正加快構建集能源生產、裝備制造、應用示范於一體的“風光氫儲車”全鏈條產業集群。
昔日的“賣炭翁”揮一揮衣袖,甩掉“煤灰”,向綠而行。對於盈余的綠電,鄂爾多斯構建新能源佔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打造多能互補的電力供應基地,並不斷優化電力資源配置,搭建特高壓綠電外送通道,正在實施蒙西至京津冀、蒙西至中東部的2條綠電外送通道,讓更多綠電外送。
產業鏈也是安全鏈,為提升新能源發展的“安全等級”,鄂爾多斯依托良好的產業基礎和豐富的應用場景,落地億元以上新能源裝備制造項目50多個,一大批行業頭部企業將重點項目布局在此,一個“風光氫儲車”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集群雛形已現。
目前,鄂爾多斯新能源裝機並網規模已突破1000萬千瓦,累計獲批新能源發電項目超7000萬千瓦。到“十四五”末,鄂爾多斯將形成光伏風電裝備產能160吉瓦、氫燃料電池系統3萬套、動力及儲能電池產能100吉瓦時、新型儲能裝機600萬千瓦、正負極材料產能100萬噸、新能源汽車產能50萬輛,“風光氫儲車”產業總產值超過5000億元。
今天的鄂爾多斯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方面擔當作為,構建起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推動能源消費結構向清潔低碳加快轉變,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全面躍升,有力支撐國家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張曉艷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7月25日 第 1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內蒙古全方位持續推進幸福河湖建設
- 記者從自治區水利廳獲悉,近年來,內蒙古立足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戰略定位,持續推進幸福河湖建設——全面推行河湖長制落實,統籌水資源管理、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河湖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內蒙古先后與寧夏建立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與甘肅聯合開展跨省界河流聯防聯控聯治行動,推動河湖治理從“分段治”變“全域治”﹔建立“雙總河長”組織體系,形成了覆蓋全區的五級河湖長制管理體系﹔持續鞏固“一湖兩海”治理成效,呼倫湖面積達到2237.1平方公裡,穩定保持在合理區間,烏梁素海2023年生態補水4.87億立方米,水面面積穩定在293平方公裡,岱海面積達到45.1平方公裡。…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