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達區:下好基層治理“一盤棋” 激活為民服務新活力

基層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關鍵支撐,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石。近年來,烏海市烏達區堅持以黨建引領為統攬,以建設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通過優化基層網格、實施精細管理、打造特色品牌等方式,著力下好基層治理“一盤棋”,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服務戶數多,情況不熟悉,權責不對等,是基層網格員在基層治理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短板,想做到熟人、熟地、熟情況太難了。”就在一年前,烏達區社區工作者張彩華還在為如何精准服務好群眾發愁。
不過,隨著烏達區人口精細化管理專項行動一一落地,網格劃分越來越細,管理也越來越精細,基層鎮(街道)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也讓網格員地頭熟人頭熟情況熟的優勢最大程度發揮作用,構建起一張立體、全覆蓋的社會治理網格,實現從“面子管理”到“裡子管理”的轉變。
今年以來,烏達區堅持“扁平化、精細化,全覆蓋、無縫隙”的基本原則,對村(社區)管轄范圍進行重新劃分,優化調整社區2個。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人、地、物、事、組織等自然分布和服務管理狀況,結合農區、城市、商圈市場等不同區域特點,將原來199個網格重新整合為148個。同時,以網格黨支部為基礎單元,以黨員中心戶為核心,全面建強“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組織鏈條。通過社區“兩委”兼任、選拔任命、交叉任職等方式選優配強支部班子,發動黨性觀念強、有奉獻精神的黨員擔任黨員中心戶,帶頭參與政策宣講、矛盾調解等志願服務活動,有效地把黨的觸角延伸到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
2023年以來,烏達區還累計用時8個月開展人口底數大排查,徹底摸清5個方面76項數據信息,建立起紙質、數字檔案庫。以網格為單位繪制“以房找人”平面圖,會同公安部門實時更新人口精細化管理數據,編制形成《烏達區城市社區人口精細化服務指南》,並在烏海市推廣,實現了人口數據可視化匯總分析、社區群眾“圖譜化”精准服務。同時,每個季度,各個街道根據問題發現率、走訪戶數等指標,對網格員、網格長進行考核激勵,倒逼服務真正“沉到一線”。
如今,“人在網格走,事在網格辦”成為烏達區群眾的共識。在眾多網格員的努力下,很多事關群眾生活的“小事”被及時發現、解決,越來越多居民認識和了解了網格員的工作,並積極支持和參與進來。今年以來,烏達區累計開展“小區造節”“共享花園”等群眾自發集體行動72項。
“有事就說話,有困難我們來幫,這是幫幫團的宗旨。”近日,老奶奶幫幫團成員王金秀對記者說。如今,這些熱心腸的老人,不僅打開居民之間的“死結”,更盤活了鄰裡間和睦相處這盤“大棋”。
老奶奶幫幫團是由烏達區梁家溝街道永昌佳苑社區15位平均年齡近70歲的老黨員、老居委會主任和熱心居民組建起來的。起初,她們的工作主要是小區安全巡邏、了解居民需求、政策宣傳,並將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后及時向社區反映。隨著社區事務的不斷增多,漸漸地,老奶奶幫幫團成為社區化解居民糾紛的主要力量,至今已幫助群眾化解糾紛500余起、解決難題50余個。
“志願服務開展得好不好,關鍵要靠黨建的帶動,我們最初的15名成員有一半都是老黨員,在這批黨員帶動下,我們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也帶動了更多社區居民一起加入志願服務,共同把社區這個小家庭治理好。”王金秀說。
打造品牌特色,是烏達區以黨建統領,激活治理“新引擎”的重要“法寶”。近年來,烏達區各鎮(街道)黨(工)委根據不同小區人口年齡、職業等特點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項目運作、品牌打造等途徑為社區居民開展社工服務,並吸納多方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成功孵化“紅格格調解隊”“鄰裡理事會”“6070和事佬”等社會組織,有效激發了基層社會治理的內生動力。目前,烏達區已建成社會組織孵化培育和活動場所10個,累計注冊登記社會組織35個、“草根類”社會組織58個,實現了區、鎮(街道)兩級全覆蓋。
在擁有17家社會組織的永昌佳苑社區,記者看到了一張社會組織服務菜單:舞蹈隊負責文藝演出,關愛志願隊負責免費檢修、義務理發,鄰裡理事長志願服務隊負責調解群眾糾紛……“社區每個角落都有志願服務,居民們的需求總能找到專業團隊,任何愛好都能找到‘朋友圈’。”舞蹈隊領隊張秀英自豪地說。(記者 郝飚 烏海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王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