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雁”領航!內蒙古培育1628名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

時至夏日,晝長夜短。從天亮到天黑,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布爾陶亥蘇木公益蓋村村民門克道爾基每天都在圍著牛轉。2022年,他成為內蒙古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學員,2023年完成了為期一年的進修學習。
“從小我就想擁有一個牧場,家鄉讓我夢想成真了。”門克道爾基說,之前一直在外務工,從牧場擠奶工到牛場技術員,他已經跟牛打了20多年的交道。202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門克道爾基了解到家鄉肉牛產業發展潛力很大,於是返鄉創業,租用村中荒地建設肉牛繁育基地,成為村裡的“牛管家”。如今,基地已經擁有9000多平方米的牛棚,養殖安格斯肉牛600多頭。
“‘頭雁’項目培訓不僅讓我開闊了眼界,還激發了我發展產業的新思路。”門克道爾基說,目前,他與自治區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正在探索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本土優良肉牛品系。
“頭雁”項目是農業農村系統落實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2022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實施方案》明確,用5年時間培育一支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隊伍,帶動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雁陣”,夯實鄉村產業振興人才基礎。
讓好政策“落地生根”。自2022年起,自治區農牧廳委托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5所培育機構,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為鄉村產業振興“頭雁”。2023年,培育鄉村產業振興“頭雁”被列為自治區43件民生實事項目之一。
“頭雁”怎麼選?據自治區農牧廳二級巡視員鄭風忠介紹,“頭雁”學員均是從事主導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熱衷聯農帶農的產業振興帶頭人,經過個人申請、旗縣推薦、盟市復審、自治區甄選、部級備案五個程序逐級遴選、優中選優,確保學員選得准、立得住。
遴選成功后,這些農業“頭雁”將接受為期一年的定制化、體驗式、孵化型培育。從而拓展思路、提升能力,進一步發展自身現有產業,帶富一方鄉裡。
“頭雁”學員格希格都仁是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查干哈達畜牧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2012年合作社成立以來,與周邊6個嘎查黨支部簽訂托管代養服務合同,通過集中管理、規模飼養、提供就業、穩定分紅的利益聯結機制,輻射帶動周邊牧民1200余戶。2018年以來,合作社累計為社員牧戶、嘎查集體經濟分紅300萬元。
2022年,格希格都仁入選“頭雁”項目學員。“參加‘頭雁’項目培訓后,我收獲滿滿,學到很多優質肉牛良種擴繁、科學飼養等方面的新知識。這讓我更有信心辦好華西牛育種場,帶動更多牧民致富。”格希格都仁說。
今年年初,蘇尼特左旗查干哈達畜牧業專業合作社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國家肉牛(華西牛)核心育種場。
同樣在“頭雁”項目培訓中受益的,還有呼倫貝爾市的學員馬言。他是一個“90后”,2016年返鄉跨行創業,成立公司銷售現代化農機並提供社會化服務。目前,已帶動周邊270余戶農牧民使用先進農機提高種植效率,增加收入。
“以前的思維是單打獨斗。培訓讓我接觸到了最新的管理理念和創新思維,也學會了如何團隊作戰。”馬言說,他通過優化公司組織架構和管理流程,提高了團隊工作效率和執行力。還成立了新公司,將農機銷售擴展到3個旗縣,助力提高當地農業機械化水平。
頭雁先飛,群雁齊追。北疆大地的廣袤田野上,“頭雁”學員們帶著新技術、新理念,為農業農村帶來新氣象。截至目前,內蒙古已培育1628名鄉村產業振興“頭雁”。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人才是關鍵。為護航“頭雁”展翅高飛,自治區農牧廳聚焦“頭雁”在產業經營中遇到的難點、痛點和堵點,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傾斜政策》。“12個盟市因地制宜出台傾斜政策共計209條,內容涉及種養補貼、飼草收儲、畜牧良種補貼以及職稱評審、人才評選等人才評價工作機制,已於2023年12月底發布。”鄭風忠說。
“頭雁”競飛,興業富農。2023年,內蒙古2022年度的“頭雁”學員人均增收62萬元,學員在參加培育后申請各級項目扶持資金約9228萬元。“頭雁”學員較2022年新增帶動29981戶農牧民戶均增收1.98萬元。(記者 石向軍 實習記者 方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