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咖啡館傳遞愛的聲音
咖啡師們正在忙碌。
咖啡師正在接待顧客。
咖啡師用手語表達“歡迎再來”。
在包頭市昆都侖區鞍山道步行街潮盒街區裡,一間“無聲咖啡館”在靜謐中散發著香氣。這裡沒有背景音樂,沒有語言溝通,有的只是安靜以及5位咖啡師真誠的微笑。這裡是內蒙古首家“無聲咖啡館”——靜愛咖啡。
走進靜愛咖啡,聽障咖啡師會伸出雙手輕輕擺動,告訴你,他們歡迎你。
7月3日一早,19歲的高佳信早早就來到靜愛咖啡。穿上工作服,她和兩個伙伴用手語互相交代了一下各自的工作,然后就在操作台裡忙起來。這一天,對於靜愛咖啡是個特別的日子——咖啡館正式對外營業。
這是高佳信和伙伴們在靜愛咖啡工作的第17天。今年6月上旬,得知一家“無聲咖啡館”正在籌備,在蛋糕店打工的她覺得這是自己更喜歡的工作,於是大膽地聯系了靜愛咖啡的創辦人劉慧娥,自此開啟了她認為更時尚、更有挑戰性的工作。
劉慧娥,靜愛咖啡的投資人、創始人。在包頭市殘聯工作了一輩子的她,兩年前退休,但心裡卻一直惦記著那些殘疾人。“雖然離開了工作崗位,但包頭殘疾人的動向依然是我最關心的。”劉慧娥告訴記者,她手機通訊錄裡,殘疾人、與殘疾人相關者的聯系方式佔到七成。
既然無法“離開”殘疾人,那就繼續為他們做點事。帶著這樣的信念,兩年時間裡,劉慧娥考察了很多殘疾人項目,去年,“無聲咖啡館”進入了她的視野。
據統計,包頭目前有聽障人士2萬余人,他們當中年輕人佔有一定比例,就業不容樂觀。
在一番考量后,劉慧娥堅定了自己的選擇,開始系統地考察咖啡館項目。在我國,“無聲咖啡館”近些年得到了快速發展,在上海、廣州和江浙一帶的很多城市,“無聲咖啡館”不僅成為網紅品牌,更讓聽障人士找到了人生的新航道。
“隨著我對‘無聲咖啡館’有了深入了解,我希望打造的靜愛咖啡,既是一家文創咖啡館、一座公益基地,也是一個孵化聾人創業和就業的企業。”就這樣,劉慧娥按照自己的設想,緊鑼密鼓地聯系相關部門辦理手續,又與江浙一帶的幾家咖啡公司取得聯系,希望創建一家具有內蒙古特色的“無聲咖啡館”。籌備過程中,劉慧娥的想法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包頭市殘聯、昆都侖區殘聯,以及不少與殘疾人相關的愛心人士都在想辦法幫助她。
今年6月上旬,一切准備就緒,內蒙古聾人協會名譽主席韓偉考察了靜愛咖啡后,在聽障人士微信群裡發出了招聘咖啡師的啟事,高佳信和朋友們紛紛前來應聘,最終5人脫穎而出,成為靜愛咖啡的首批咖啡師。劉慧娥學習外地的先進經驗,在店內設置了很多文字交流展板。此外,因為高佳信戴上助聽器基本可以實現交流,就由她負責點單等接待工作。
5名年輕人都極具靈氣,半個月的學習中,他們學會了美式、拿鐵、香草、摩卡、焦糖等多種咖啡的制作,甚至能完成簡單的拉花,足以在短短幾分鐘內完成顧客的點單。
“他們特別聰明,又很勤快,試營業的半個多月時間裡,每天和他們在一起,特別有成就感,感覺自己確實做了一件值得做的事。”看著操作台裡的年輕人自如地接待顧客,麻利地制作咖啡,一旁的劉慧娥總會不自覺地露出笑容。
開業當天,劉慧娥邀請了很多朋友,大家走進這間小店,立刻被釋放著濃濃愛意的靜謐所吸引。
劉慧娥的一位朋友購買了一杯拿鐵咖啡,喝完后立即充值了199元辦理了會員。她說:“我是帶著愛心購買的咖啡,但喝過之后,知道這些孩子是認真做咖啡的咖啡師。”
得到這樣的評價,高佳信的臉害羞得紅了。她真誠地說,他們還只是初學者,他們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這裡就是他們起航的地方。
為鼓勵孩子們,也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間咖啡館的不同之處,劉慧娥在店面設計時,刻意強調了這是包頭市首家手語咖啡館。劉慧娥說:“做這些我都征求了孩子們的意見,我希望他們正視自己的不同,勇敢與外界交流,同樣也呼吁更多的人,關心我們身邊的殘障人士。”劉慧娥的良苦用心,也得到了更多愛的支持,試營業期間,知道潮盒街區裡有這樣一間咖啡館,不少人都走進來點一杯,用實際行動鼓勵著年輕的咖啡師。
劉慧娥告訴記者,這裡是她的一片“試驗田”,她希望把這裡打造成慈善機構,做更多的連鎖店,吸納更多的聽障人士就業。
在咖啡館裡,還擺放著很多鉤編的小飾品,劉慧娥介紹,這是另外一家輔助就業機構裡殘疾人生產的手工藝品,她想通過這個小窗口幫助更多的殘疾人。
“這間靜愛咖啡,給聽障人士就業創業提供了一個特別好的思路,這些年輕人經過短時間的學習,就能掌握一定的技術,說明他們完全可以勝任更多的崗位。希望社會各方力量給殘疾人更多的關注和關愛。”韓偉說。(記者 蔡冬梅 通訊員 趙永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