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心共育“石榴籽” 綻放團結幸福花——呼倫貝爾市全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向縱深發展

編者按
奮楫揚帆啟新程,賡續前行譜新篇。“六個工程”扎實推進、項目建設量質雙提、民生福祉不斷厚植······時下的呼倫貝爾,堅持立足實際、干在實處、務求實效,努力創造經得起人民檢驗的新實績。
高質量發展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要求。今年是聚焦全面貫徹一條主線、聚力辦好兩件大事、精心實施“六個工程”、推深做實產業發展“五大行動計劃”的關鍵一年,呼倫貝爾各地如何以工作的重點突圍帶動發展大局的突破、以難題的破解推動難點的破局、以亮點的頻現體現高質量發展的實現?
即日起,呼倫貝爾市融媒體中心圍繞聚焦聚力完成好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這兩件大事,大力實施“六個工程”等內容,全面盤點經濟社會各領域舉措成效,推出《北疆千裡畫 宏圖一時新》系列報道,通過深入採訪報道各地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以各地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工作中書寫出的歷史答卷,引導和激勵廣大干部群眾奮發有為、擔當作為,譜寫新時代呼倫貝爾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敬請關注。
呼倫貝爾
閃耀著各民族守望相助的點點星光
蕩漾著各族兒女手足情深的串串漣漪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呼倫貝爾努力成為團結和睦、開放包容、文明和諧、創新發展的幸福之城,全市48個民族在文化上兼收並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共同唱響了同心筑夢的時代樂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都要緊緊圍繞、毫不偏離這條主線。”
近年來,呼倫貝爾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聚焦高質量完成“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以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安寧為落腳點,促進各民族文化交融,厚植共同繁榮發展的沃土,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建設,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全力打造互嵌式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環境。各族群眾共同守護祖國邊疆、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繪就了團結奮斗的壯美畫卷。
加強黨建引領 提升治理能力
織密祖國邊疆安全穩定
“安全網”
“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內蒙古必須牢記的‘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的重要講話,字字珠璣,言猶在耳。
近年來,呼倫貝爾市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強化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加快構建大安全格局、完善大平安體系,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全力維護社會和諧、邊疆穩固的良好局面,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打造“守望相助+社會治理”的地域品牌。
巍巍山嶺見証著呼倫貝爾的發展變化,壯美邊疆訴說著民族團結的動人故事。在呼倫貝爾長達1733.32公裡的邊境線上,如珍珠般點綴著5個邊境旗市區、8個國家級對外開放口岸。千裡邊關,廣大戍邊官兵、黨政機關黨員干部、自願守邊的護邊員等共同形成了群防群控的強邊固防合力,與各族群眾一道,堅決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
2023年12月22日傍晚,新開河邊境轄區群眾李大爺家的26隻羊在暴風雪中走失。接到報警求助后,派出所民警在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裡,奔波4個小時,搜尋30多公裡,最終將羊悉數找回。看著安然無恙的羊群和滿身霜雪的民警,李大爺幾欲哽咽,緊握著民警的雙手說:“多虧了你們,不然我這點家當就凍沒了。”
從4個小時找回走失羊群,到1個小時調解鄰裡糾紛,再到30分鐘送証上門······每一次高效服務的背后,都是民警們把群眾的事情當成重要的事情認真辦、首要的事情優先辦。近年來,呼倫貝爾深化治國安邦、重在基層的戰略認識,結合邊境地區特點和基層實際,積極推行“黨務聯建、村務聯謀、警務聯抓”的“三務合一”治理模式,堅持基層首創、分類推進,在農區、牧區、林區、礦區、中心城區、邊境地區探索創新一批既務實管用,又契合實際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使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更加牢固。
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進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已全方位嵌入到市域社會治理過程,呼倫貝爾市啟動市域社會治理指揮調度平台工程項目,平台以“1+2+8+N”為主要架構,重點打造“呼必行”品牌,以呼必行APP、微信小程序作為前端業務抓手,實現社會治理工作模式信息化、網格建設智能化。通過科技賦能助推全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智慧呼倫貝爾建設打牢基礎。
挖掘地方特色 增強文化認同
畫好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同心圓”
在“東亞之窗”的套娃廣場,品嘗異域美食、觀看馬戲表演,感受中俄文化交融的魅力﹔在“中國冷極”的敖魯古雅,參加“瑟賓節”篝火晚會,探索別樣的鄂溫克民族風情﹔在中國“曲棍球之鄉”的莫力達瓦,制作“哈尼卡”非遺剪紙,窺見被時光塵封的美好······呼倫貝爾各民族兼收並蓄、美美與共,共同鑄就了團結和睦的靚麗風景。
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離不開文化認同的精神力量,延續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離不開各民族交流互鑒。一直以來,呼倫貝爾市充分挖掘利用文化遺產和地方特色,突出傳承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以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有形有感有效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宣傳教育、主題征文、惠民展演······在呼倫貝爾這片熱土上,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創建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干部教育培訓計劃,開展“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群眾教育實踐活動基層行主題宣講﹔舉行“北疆石榴籽家園”主題征文活動,制作推出《守望祖國北疆·共繪多彩呼倫貝爾》宣傳片,聯合文旅部門舉辦百場惠民展演活動,使各族干部群眾在參與中更加由衷地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多年來,呼倫貝爾深入挖掘歷史資源,豐富文化內涵。通過建設呼倫貝爾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廳,並先后整理出版19部反映地域特色的民族古籍,不斷講好各行各業各族人民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故事,營造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的濃厚氛圍。
落實惠民政策 增進民生福祉
鋪就中華民族共享繁榮發展
“幸福路”
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工業園區快速擴張、鄉村街道整潔美麗、特色產業遍地開花······夏日的呼倫貝爾,風景如畫,各族人民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繪就一幅互動共融、同向發展的喜人圖景。
1983年以來,呼倫貝爾市先后有24個單位和36名個人被國務院表彰為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個人,有207個單位和282名個人被內蒙古自治區表彰為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個人。繼2018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市,2024年1月,呼倫貝爾市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多年來,呼倫貝爾市聚焦全面貫徹一條主線、聚力辦好兩件大事、精心實施“六個工程”、推深做實產業發展“五大行動計劃”,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持續在規范、精減、提速上下功夫,在強化執行、落地見效上見真章,全力以赴抓發展、抓生態、抓項目、抓產業、抓招商、抓環境、抓開放、抓消費、抓民生、抓落實,加快推進全市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扎實推動民族團結與共同富裕同頻共振,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具有“天下第一曲水”之稱的莫爾格勒河迂回曲折,河岸旁如茵的牧草、成群的牛羊、星星點點的蒙古包······構成了一幅完美的草原風情畫,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探訪。
呼倫貝爾擁有豐富的文旅資源,更需讓這些寶貴的資源“串珠成鏈”。近年來,呼倫貝爾市深度挖掘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通過情景化體驗化的設計、多維度多途徑的展示、強感染高參與的打造,吸引各族游客深度體驗各民族風俗,在增進交流的同時促進各族群眾增收致富。不斷釋放冰雪產業活力,做足冰雪文化和賽事旅游文章,推出冰雪那達慕、冬季英雄會、冷極馬拉鬆、“馬超”聯賽等特色冰雪運動、冰雪旅游項目等主題系列活動,輻射帶動市民游客近200萬人次,全網曝光量超2億次,激發了全民參與冰雪運動的積極性,開辟了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跑道”。
實現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也得“富腦袋”。全市就業創業穩中向好,以呼倫貝爾市創業園為載體,打造“一中心+多基地+旗市區創業園、孵化基地”的“1+N”模式。促進高校畢業生、農牧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實現城鎮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推動創業園孵化基地規范建設,發放創業擔保貸款,助推各族群眾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促進群眾改善生活、增收致富、共同富裕。
葉層層成蔭,木棵棵成林。沐浴著黨的民族政策的陽光雨露,在呼倫貝爾這片民族團結的沃土上,各族群眾情感相依、守望相助、親如一家,一顆顆“石榴籽”破土而出,一朵朵民族團結的絢麗花朵競相綻放,一幅幅團結和諧、繁榮富裕、安居樂業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左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