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全力推進

治沙聚合力 添綠又生金(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

本報記者 李曉晴
2024年06月10日10: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炎炎夏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志願者們正在開溝、鋪草、制沙障,壓沙造林的場面十分火熱。

500多公裡之外,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庫布其沙漠腹地,朔方新能源大基地裡,近200台推土機在沙地上轟鳴穿行,鏟高填低,另一頭,鋪設草方格、種植防沙林與鋪設光伏板同步進行……

黃河“幾字彎”地跨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寧夏等5省份,是影響京津和東部地區的沙塵暴的重要沙源區和路徑區,也是黃河中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地。作為“三北”工程攻堅戰三大標志性戰役之一,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需要啃下治理黃河岸線流沙、沿線“沙頭、沙口、沙源”、十大孔兌粗沙區、河套灌區平原鹽漬化以及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等硬骨頭。

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打響一年來,5省份高位推動、迎難而上,系統謀劃、全力推進,以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賀蘭山等為重點,全面實施區域性系統治理項目,加快沙化土地治理,保護修復河套平原河湖濕地和天然草原,增強防沙治沙和水源涵養能力,一幅幅沙地增綠、經濟增效、農民增收的畫卷在黃河“幾字彎”地區徐徐展開。

聯防聯治,引導更多力量參與攻堅治沙

一大早,甘肅民勤縣昌寧鎮昌寧村村民王花蓮便帶著干糧,來到昌寧鎮四方墩灘四方墩生態林基地,民勤縣國棟生態沙產業專業合作社已將一車梭梭苗備好,王花蓮扛起鐵鍬開始壓沙種樹。

民勤縣林草局副局長何新民介紹,民勤縣是阻止巴丹吉林和騰格裡兩大沙漠交匯的重要生態屏障,對於保障黃河“幾字彎”的水源安全與生態安全意義重大。四方墩灘是縣裡最西邊的大風沙口,治理難度不小,需要加大投入,發動更多群眾參與。

“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打響一年來,鄉親們積極參與壓沙造林,今年前5個月合作社共發放勞務費40萬元。合作社還種植紅棗、枸杞等特色林果,與農戶簽訂入社或包銷協議,帶動農民增收。”民勤縣國棟生態沙產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俊河說。

“以前農閑時我都去外地打工,這幾年我參加治沙造林,一年下來能增收3萬塊錢左右,還能改善家鄉的生態環境。治理成效一年比一年明顯,風沙變小了,種下的庄稼再也不會被沙子淹沒了。”王花蓮說。

一個個工程啟動,一支支壓沙造林隊挺進,民勤縣一片片沙海添新綠,有效阻止了騰格裡沙漠南侵,農牧民生產生活環境大幅改善的同時,不少鄉親在家門口實現了增收致富。今年前5個月,全縣造林治沙吸納農村勞動力700多人,實現勞務收入350萬元。

群眾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的同時,各地創新推出“互聯網+防沙治沙”、央地合作等治沙新機制、新模式,激勵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向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匯集。

位於庫布其沙漠中段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光伏產業基地,一排排光伏板整齊排列,昔日片片黃色沙丘,如今變身“藍色海洋”。板上發電、板下種植,光伏發電基地統籌布局“光伏+生態治理+有機農業”等模式,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基地100萬千瓦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對推進庫布其沙漠荒漠化生態治理、推動沙漠清潔能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鄂爾多斯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陳超介紹。

攻堅治沙,離不開各地聯防聯治。

毛烏素沙地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重要沙塵來源之一,橫跨4省份5個地級市,經過多年治理,沙地主體面積大幅減小,可省份交界處仍有不少裸露沙地。去年,毛烏素沙地聯防聯治框架合作協議簽署,今年新開工的重點項目全部向邊界和上下風口靠攏,力爭到2030年基本建成毛烏素跨界鎖邊林草防護體系。

治沙害用沙利,因地制宜發展沙產業

來到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昂素鎮百萬畝檸條種植基地,一株株交錯排列生長的檸條開出金黃色的花朵,成為毛烏素沙地上風口處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檸條是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優良灌木樹種,也是以水定綠、發展耐旱產業的一種較好選擇。”鄂托克前旗林草局總工程師張彥東說。昂素鎮位於毛烏素沙地的上風口,其治理對於阻止流沙入黃、遏制水土流失意義重大。

如今,昂素鎮檸條種植面積達到91萬畝,為毛烏素沙地上風口阻隔帶提供了有力的固沙屏障。同時,檸條也是一種優質牧草,是牧區重要的抗旱保畜粗飼料資源。

“我家今年種了1000畝檸條,3年后,每年可輪茬收割500畝,預計每年能收入6萬元左右。”昂素鎮巴彥烏珠日嘎查牧民巴達爾胡說,以前草場沙化嚴重,載畜量不斷降低﹔治沙以來,草場植被逐漸恢復,種植的檸條可以用來換等價飼料,用於牲畜過冬。

檸條不僅讓草原生態得到恢復,也促進當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鼓起了農牧民的錢袋子。鄂托克前旗林草局局長何富雲介紹:“全旗建有檸條育苗基地4600畝、飼料加工廠6家,檸條產業帶動種植戶戶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

治沙害,用沙利。黃河“幾字彎”攻堅區各地堅持“保護優先、重點修復、適度利用”的思路,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沙產業,治沙又致富的雙贏之路越走越寬。

黃河蜿蜒北上進入寧夏,流經中衛市沙坡頭區域。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打響,中衛市建設騰格裡鎖邊固沙示范性工程,加速“綠進沙退”的同時,也給當地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生機。

在沙坡頭景區,百米滑沙、絲路駝鈴等沙漠原生態景點吸引了眾多游客,黃河小院裡可以眺望壯美黃河,露營基地可以仰望沙漠星空。“好玩的太多了,一趟下來,感覺沒玩夠。”來自浙江杭州的游客俞倩告訴記者。

“這幾年治沙成果逐步顯現,生態環境整體提升,有力促進了旅游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今年‘五一’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122萬人次,游客旅游消費達7.32億元。我們將在保護好生態的前提下,逐步開發沙漠旅游資源,結合黃河自然景觀,打造特色旅游新模式。”中衛市旅游和文化體育廣電局副局長王立軍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0日 04 版)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