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部分地區探索發展鹽鹼地水產養殖,記者赴甘肅、陝西、內蒙古等地探訪——

鹽鹼地裡養海鮮(人民眼·鹽鹼地綜合利用)

本報記者 趙帥杰 原韜雄 翟欽奇
2024年06月07日10: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養殖人員在內蒙古杭錦旗黃河沿岸水產養殖基地查看蝦苗長勢。
岳金鶴攝

養殖專家(右)正在為陝西津潤欣源水產養殖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現場講解養殖技術。
惠 淵攝

甘肅張掖市豐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溫棚內,工作人員將蝦裝入轉運桶。
王 將攝

甘肅景泰縣五佛鄉水產養殖區俯瞰。
寇明燦攝

黃河“幾字彎”的東側底端,坐落著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黃河、洛河、渭河在此交匯。初夏時節,蘆葦青青,水鳥翩翩,一片片鹽池窪如翠玉般鑲嵌在大地上。這昔日的鹽鹼灘上,不僅養起了各種淡水魚,還迎來了海鮮——南美白對蝦。

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7月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指出,“要充分挖掘鹽鹼地開發利用潛力”“堅持糧經飼統籌,因地制宜利用鹽鹼地,向各類鹽鹼地資源要食物”。

近年來,我國部分地區探索利用鹽鹼地發展水產養殖,其中不乏南美白對蝦等海鮮。這些地方發展水產養殖如何突破自然條件限制?鹽鹼地漁業開發利用取得了哪些成效?養出的海鮮市場銷路怎樣?記者分赴甘肅、陝西、內蒙古等省份探訪。

發揮比較優勢

鹽鹼地和光照、溫度等條件利於海鮮生長,具有成本優勢和廣闊市場前景

凌晨3點,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吉日嘎朗圖鎮光茂村的一處養蝦暖棚裡依然燈火通明。

養殖池中,來自福建的海鮮養殖大戶曾傳東劃著一艘不到兩米長的小船,一邊拋撒飼料,一邊查看南美白對蝦的生長狀況。“每天晚上至少喂兩次料。”曾傳東說。

北依黃河,南臨庫布其沙漠,杭錦旗沙地鹽鹼地多,傳統種植養殖業發展受限。近年來,針對特殊地理條件,當地大力發展鹽鹼水養殖,南美白對蝦等海產品落戶大漠。

為何選擇來內蒙古?“養殖基地建在難以耕作的鹽鹼地上,土地成本相對較低,氣候條件也適宜。”曾傳東說,杭錦旗晴天多陰天少,夏天最高氣溫很少超過30攝氏度,充足的光照、適宜的溫度均適合魚蝦生長。

除了暖棚養殖,曾傳東的養殖基地裡還有露天池塘。內蒙古風沙天氣較多,是否會有不利影響?“適當的風力,相當於給蝦塘增加了‘制氧機’。適當的沙塵進入水中,抑制了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曾傳東說,整體算下來,畝均效益相較之前在福建提升了近三成。

“王工,為啥給蝦喂泥巴?”在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科鑫鹽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養蝦大棚,記者看到技術員王東正將一把“泥巴”撒入蝦池。

“看著像泥巴,其實是動物。這是‘鹽牛牛’,海蝦最愛吃。”王東說。

定邊縣擁有豐富的鹽湖資源。近年來,隨著產鹽效益下降,不少低效鹽池荒廢。2020年起,南美白對蝦在定邊的鹽湖安家落戶,沉睡的鹽湖資源被喚醒。

鹽湖養海蝦,還有個重要優勢——鹵虫,也就是王東口中的“鹽牛牛”。鹵虫是生活在鹽湖中的一種嗜鹽小型甲殼動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是水產養殖業中廣泛應用的活體餌料。

充足的活體餌料帶來顯著的成本優勢。“養蝦成本中,餌料佔七成。我們這裡的鹵虫每斤1.5元,從外地買餌料得5元錢一斤。我們把鹵虫和普通飼料搭配投喂,餌料成本每年能省30萬元以上。”王東說。

鹽鹼地裡養魚蝦,不僅盤活資源,更有廣闊市場前景。

2022年,陸基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項目落地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白寨村,當年年底動工,次年5月南美白對蝦試養成功。

海鮮養殖項目何以青睞這裡?白寨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祁國吉說:“既是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條件優勢,也是看好市場前景。”

活蝦長距離運輸損耗大、成本高。“從沿海購買的活蝦,運到甘肅銷售,價格較高。就近養殖,省了一大筆運費,銷售價格也相應下降,競爭力強。”張掖市豐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貴濱說,甘肅河西走廊地區5市共有400多萬人口,活蝦市場前景廣闊。

一年多來,臨澤縣已累計向河西走廊地區銷售南美白對蝦2萬斤。今年3月,項目二期工程建成投用,對蝦年產量將達到15萬斤。

鹽鹼地上養海鮮,帶動村集體收入快速增長。“土地流轉費每年每畝650元,每5年增長20%,鎖定了長期收益。”祁國吉說,加上勞務服務、銷售代理等收入渠道不斷拓展,2023年村集體收入超過12萬元,其中近四成來自養蝦基地。

開展技術攻關

精准調控水質,合理控制棚溫,開展養殖技術培訓,海鮮成活率逐漸提升

天剛亮,北京健康院醫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荔)品食基地負責人梅杰帶著技術人員來到池塘邊,取出水質分析盒測量蝦池水的酸鹼度。“每天頭一件事,就是對蝦池水的酸鹼度、總硬度、總鹼度等17個指標開展檢測。”梅杰說,“南美白對蝦對水質要求高,僅為調配合適的水,我們就下了很大功夫。”

2020年4月,梅杰帶領團隊來到陝西大荔縣,在120畝鹽鹼地上開始創業。“不料,蝦苗投進池子裡,冒個泡泡就沒了。”梅杰回憶,頭兩個月蝦苗最長活兩天,最短活不過4個小時。為此,他跑到江蘇、海南等地40多個養殖場買蝦苗。即便如此,兩個月內還是損失了約130批蝦苗。

經過反復測試、研究,梅杰和團隊終於找到答案:黃河灘區的鹽鹼水酸鹼度過高,還存在總硬度高、鉀離子超標等問題。不同地域間的水況亦有差異。

要養蝦,先養水。在專家指導下,基地通過沉澱、微生物發酵、補充微量元素等方式,讓水環境適合蝦生長。“我們探索出以菌治藻、以菌治菌、以碳促氮、以菌治水、以菌改土等技術,讓水體達到菌藻平衡、碳氮平衡。”梅杰介紹,近年來,北京健康院醫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荔)品食基地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蝦苗逐級淡化法,在蝦苗整個成長周期,對水質、溫度、餌料、光照、養殖密度等進行精准調控,實現全方位呵護。目前,基地蝦苗成活率保持在90%以上。

地處祁連山北麓的臨澤縣,黑河水流經形成的大面積湖泊和沼澤,適合養殖水產品。但相比陝西大荔縣,這裡晝夜溫差增大,養殖溫度控制難度大。

馬貴濱告訴記者,蝦的生長周期較短,從蝦苗到上市隻需3個多月時間,要經歷淡化、標粗、養成等3個階段,每一階段均需在不同水池養殖,對水溫十分敏感。

5月中旬,走進白寨村養蝦大棚,服務蝦苗標粗、養成階段的水池大小不一、排列有序,個頭均勻、色澤透亮的鮮蝦活躍其中。棚內環境常年保持恆溫恆濕。

晝夜溫差大,要維持養蝦的適宜溫度並不容易。“看,方法在這裡。”順著馬貴濱手指的方向,記者抬眼看向鋼架大棚。“我們覆蓋了雙層棚膜保溫,節能又增效。自動卷帘棉被和山牆外保溫結構同樣起到調節棚溫的作用。”馬貴濱說,冬季氣溫降至零下10多攝氏度時,還可以通過加熱和增氧設施調控溫度。

引進陸基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合理控制棚溫,養殖活蝦實現全年無間斷上市。“我們的合作社每年可產蝦3到4茬,每畝養殖水面年產量超過2萬斤。”馬貴濱說。

解決技術難題,離不開專業人才支持。杭錦旗已形成一支來自南方地區的專業養殖戶和本土成長的養殖戶相結合的海鮮養殖從業者隊伍。

“前者有豐富的養殖經驗,后者更熟悉本地自然條件。”杭錦旗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劉飛說,當地通過協助對接農牧部門專家、引進專業院校和科研機構力量、開展系列培訓等,幫助從業者提升養殖水平。

“剛來內蒙古的時候,發現福建的很多經驗不適用了。”曾傳東說,“杭錦旗有關部門組織我們到山東、遼寧等沿海地區和甘肅、寧夏等內陸地區的海鮮養殖企業參觀,還聯系農牧部門的技術人員上門指導、開展培訓,讓我們學到了許多管用實用的新技術。”

今年,通過人才團隊的示范引領和帶動培養,杭錦旗已為當地600余名農村牧區專業技術人員提供了11場次的技能提升培訓,並將蝦苗培育和養殖技術推廣到包頭、呼和浩特等地。

探索以漁治鹼

挖塘降水、抬田造地、循環用水,持續發揮生態效益

20多年間,周晉成搬了3次家。

住在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五佛鄉興水村,周晉成的家過去因重度鹽鹼侵蝕,房屋多次地基下陷、牆體開裂。“鹽鹼地上種地的收成越來越少,一些地塊撂荒后形成沼澤,雜草叢生,村民出行都要繞道走。”周晉成回憶。

2016年,在當地政府幫助下,周晉成開始了“溫棚標粗+外塘養成”接力式養殖南美白對蝦的試驗。在地勢低窪的重度鹽鹼區,他挖蝦塘、引蝦苗,抽取地下鹽鹼水開展以漁治鹼。

池塘挖深約3米,匯聚地表淺層鹽鹼水﹔挖出的土壤覆蓋在周邊地勢較高的土地上,增加土層厚度。“每開挖100畝魚塘,可在周邊抬田約60畝。”景泰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高國卓介紹,按照“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漁農並重、修復生態”的治理思路,景泰縣在五佛鄉等5個土地鹽鹼化最為嚴重的鄉鎮利用撂荒地推廣水產養殖。

以漁治鹼,效果如何?“在鹽鹼地開挖魚塘后,呈現‘三降’現象:周邊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再造新田的酸鹼度由8.8下降至8.2,鹽分由1.4%下降至0.6%。”高國卓說,“以漁治鹼,土地鹽鹼度明顯降低。”

抬田造地后,土質如何改善?高國卓告訴記者,鹽鹼地土壤含鹽量高、團粒結構差,質地黏重,極易板結。同時,新抬田造地用土均從塘下挖出,缺少耕作熟化層,更因機械碾壓,造成土層緊實,不利於水分下滲和作物根系下扎。“為此,我們同步實施鹽鹼地改良示范項目,採用覆沙、平整耕地、起壟覆膜等技術措施,減少鹽鹼地對作物生長的影響。”

如今,蝦塘周邊的耕地已逐步恢復耕種。在景泰縣鹽鹼耕地上,當地種植油葵、西紅柿、甜菜等耐鹽鹼作物,降低地下水位,抑制鹽分上升。在治理過后的鹽鹼地上種植枸杞、大麥、紫花苜蓿等,並通過增施有機肥、土壤調理劑等配套措施實現保苗增收。

目前,景泰縣已建立以漁治鹼示范基地5個。除南美白對蝦外,還養殖羅氏沼蝦、加州鱸等水產,累計發展鹽鹼漁業養殖面積1.5萬畝,年產值達5400萬元。

鹽鹼隨水而來,隨水而去。在各地的鹽鹼地治理過程中,水是關鍵因素。

5年前在杭錦旗建設養殖基地時,曾傳東特意挑選了村裡鹽鹼化程度最嚴重的一片土地。附近村民疑惑:“這片地從來種不成庄稼,你們在這裡建大棚干什麼?”

如今,環顧養殖基地周圍的土地,幾乎看不到鹽鹼化跡象。

“我們養蝦用的是經過處理后的農田退水。在杭錦旗,這些水原本留在排水干渠中,蒸發或下滲后,會把鹽鹼留在土地裡,現在通過海鮮養殖得到利用。”曾傳東說,養殖過程中需要經常換水,魚塘蝦塘周圍土地中的鹽鹼也會被逐漸稀釋。根據現有經驗,5年時間內,每畝蝦塘可幫助周圍0.6畝的土地降低鹽鹼含量。

換掉的水去了哪?曾傳東說,這些水的鹽鹼含量已經大大降低,海鮮的排泄物和殘留的飼料使其富含養分,特別適合農作物灌溉。“最開始,是我們主動找到村民,將這部分水無償供給他們用。這兩年,已經有村民來找我們要水。他們說:‘用你們的水澆地,庄稼長得好,還能省化肥!’”

近年來,杭錦旗以發展鹽鹼水海鮮養殖為契機,推廣稻漁綜合種養等多種模式,逐步擴大以漁治鹼特色產業覆蓋面。目前,全旗已發展鹽鹼水域南美白對蝦養殖4500多畝、鹽鹼土地挖塘抬田的“上糧下魚”養殖模式1000畝。“推動養殖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有機統一。”杭錦旗農牧局副局長賽音吉雅說。

開拓市場空間

培育養殖品牌,完善物流體系,延長產業鏈條

這頭是電商直播間,那頭是供親子娛樂的釣蝦館……陝西津潤欣源水產養殖科技有限公司在定邊縣開了一家品牌體驗店,正等著今年頭茬蝦上市。“我們的鹽湖南美白對蝦口感清甜、肉質緊實,很受歡迎。”公司負責人高尚說,當地許多居民要吃蝦,就奔著鹽湖大蝦來。

來到位於杭錦旗的鄂爾多斯市黃河沿岸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冷庫,幾百箱南美白對蝦整齊擺放。公司養殖的南美白對蝦在四川等地進行盲測時,受到消費者較高評價,這讓公司負責人王長貴信心滿滿。在杭錦旗政府支持下,他注冊了“鄂蝦”品牌,“目前正在積極爭取,希望獲得杭錦旗農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授權,提升市場影響力。”王長貴說。

消費者購買活蝦,圖的是“鮮”。為保証運輸過程中的成活率,臨澤縣的馬貴濱想了不少辦法,“臨澤產出的鮮蝦,主要銷往河西走廊地區,車程一般在4到5個小時,我們採用了特殊的運輸車輛和包裝。”

怎麼特殊?“一要能盛水,二要配輸氧設備,三要裝卸方便。”馬貴濱介紹,合作社與專業運輸公司合作,批量長途運輸鮮蝦能達到每車500斤以上,運輸過程中損失很小。

超短途運輸也有新辦法。灌水、放蝦、充氧、封口……在張掖市豐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打包車間,馬貴濱向記者展示他們的保鮮方法——利用水袋充氧運輸活蝦,“考慮到短途、少量運輸的情況,我們設計制作了保鮮水袋,每袋可裝活蝦1至2斤,適用於車程1小時以內的地方,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活蝦離塘后存活時間短,如何讓“陸產海鮮”走得更遠?答案是做優深加工、延長產業鏈。

將沖洗干淨的蝦放上烤盤,通過傳送帶輸送入爐,隻需5分鐘,烤蝦成品出爐。“目前我們有烤蝦和蝦丸蝦餅兩條生產線,原料隻用我們自己養殖的鹽湖南美白對蝦。”高尚介紹,深加工產品可以成為活蝦產品的補充,銷售不受季節、地域等限制。

從今年起,高尚所在的公司還將試養青蟹、貝類等海鮮,不斷豐富養殖種類,持續提升定邊鹽湖海鮮的知名度。

海鮮價格存在季節性波動,如何進一步保障收益?王長貴的養殖場配套建設了烘干車間和冷庫,生產蝦干和凍蝦,延長產業鏈。2023年,養殖場淨利潤超過50萬元,畝均利潤過萬元。

在一些內陸地區,海鮮養殖帶來的農旅融合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杭錦旗鼓勵將鹽鹼地水產養殖與水稻種植相結合,打造全新的“稻漁空間”,建設集觀光、採摘、捕撈、購物、民宿於一體的農旅綜合體。“內陸養殖海鮮還處於起步階段。未來,我們將根據市場情況等,建設海鮮深加工車間,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王長貴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07日 13 版)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