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治沙的內蒙古實踐

四大沙漠、四大沙地自西向東分布,沙化土地遍布全區12個盟市92個旗縣,土地荒漠化沙化面積約為全國的20%。這是大自然在內蒙古大地上留下的印記。
全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減少”,森林覆蓋率、草原植被蓋度“雙提高”,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重大歷史轉變。這是內蒙古人艱苦奮斗創造的綠色奇跡。
幾十年來,人與沙的鏖戰,黃與綠的交鋒,是內蒙古大地上最生動的圖景。構筑北疆萬裡綠色長城,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內蒙古胸懷“國之大者”奏響的壯闊樂章。
久久為功 綠肥黃瘦
工人用帶螺旋鑽的打孔杆插入沙地,10多秒便打好一個孔,再順勢插入沙柳條、夯實沙土……在位於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的庫布其沙漠北緣防沙護河鎖邊林帶項目施工現場,造林面積正以成倍的速度擴張。到2030年,杭錦旗將建成188公裡庫布其沙漠北緣鎖邊林草帶,有效阻止庫布其沙漠北擴,保護母親河。
在位於科爾沁沙地南緣的赤峰市敖漢旗敖潤蘇莫蘇木治沙現場,治沙工人走向沙漠深處,投入到草方格鋪設中。從高空俯瞰,草方格已經遍布裸露沙地。“在500多人共同奮戰下,僅1個月時間就完成了4000畝流動沙地的草方格鋪設任務。”敖漢旗林草局局長張旭東說。
……
此刻,一場防沙治沙戰役正在內蒙古大地轟轟烈烈地展開。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內蒙古考察,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發出堅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的動員令,並親自部署了“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
三大標志性戰役,有“兩個半”在內蒙古,60%的工程量在內蒙古。
以主力先鋒姿態扛重擔、打主攻,內蒙古第一時間成立由自治區黨委書記任組長的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迅速啟動“三北”工程六期規劃編制,將全區103個旗縣(市、區)全部納入實施范圍。各地加壓奮進、大干快干,全面打響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和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向沙漠沙地發起集中攻堅。
2023年,內蒙古完成防沙治沙950萬畝,為年度計劃的151%。2024年截至5月底,已經完成防沙治沙702萬畝,是去年同期的4倍多。
這場防沙治沙的戰役,內蒙古已經打了70多年。70多年來,內蒙古堅持大工程帶動大治理,深入實施“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持續推進沙化土地治理。陸續出台《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對不同類型的沙漠沙地採取鎖邊治理、封禁保護等措施,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特別是非公有制經濟參與防沙治沙。
久久為功換來綠水青山。據最新監測數據統計,內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實現了連續4個監測期持續“雙減少”。
與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減少”相對應的,是森林覆蓋率、草原植被蓋度持續“雙提高”。內蒙古越來越綠了。
“過去我們磴口縣流傳著一句諺語‘三天不刮風,不叫三盛公’。我家住的是林場的平房,大風過后,房后的積沙就快埋到后窗台上了。現在,荒沙地變成了林場,林高草密,還成了重點防火區。沙塵暴明顯減少,降水量明顯增多。”磴口縣防沙林林業管護中心護林員金振雲說。
在磴口縣境內,烏蘭布和沙漠每年向黃河輸沙量從過去的7000多萬噸減少到如今的370萬噸。
科技支撐 點沙成金
沙地裡,5台機器同時作業,機器所過之處,一排排黃柳赫然挺立。在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渾善達克規模化林場,全天候無人植樹機器人實現開溝、植苗、澆水、覆土全流程作業,有效提升了沙漠治理效率。
負責機器人維護的技術人員郭楊介紹,全天候無人植樹機器人在渾善達克規模化林場投入使用已經有一周,5台機器每天以200畝的速度推進治沙。在以前,200畝沙地治理需要5個人干10天。
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毛烏素沙地下風口阻沙帶項目施工現場,大型運輸無人機在來回穿梭,一批批沙障制作材料被運往大沙遠沙地帶。作為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最前線,鄂托克旗投入大量大型運輸無人機和播撒無人機,有效解決沙漠地區運輸難和治理難的問題,治沙效率提升30%。
行走在內蒙古三大標志性戰役各戰區,防沙治沙展現出滿滿的科技感。先進機械設備的使用,逐漸告別過去“人海戰術”、肩扛手抬的治沙方式,治沙效率大大提升。
科技一直是內蒙古防沙治沙的利器。適地適樹,培育選育適宜不同類型沙區生長的抗旱、抗寒、抗鹽鹼、抗病虫害植物良種﹔因地制宜,創造“前擋后拉”“先治窪、后治坡”等科學治理措施﹔因害設防,探索出“以路劃區、分塊治理、鎖住四周、滲透腹地”對沙漠鎖邊治理、切割治理等治理路徑。分類施策,喬灌草結合,造封飛並舉。以水定綠、量水而行,宜綠則綠、宜荒則荒……
這些“土辦法”和“黑科技”,是治沙人幾十年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也是內蒙古大地生生不息的密碼。
沙漠裡應該是什麼樣子?寸草不生,風起沙揚,鳥獸無蹤,抑或是經過治理后綠浪滾滾?
在內蒙古,答案有無限可能。
梭梭根部,有地面被頂起裂縫,瞅准位置,幾鐵鍬鏟下去,鬆軟的沙土中便出現一窩乳白色的肉蓯蓉。“梭梭是防沙治沙的先鋒樹種。寄生在梭梭根部的肉蓯蓉,既有優秀的藥用功效,也是重要的食品原料,光鮮品肉蓯蓉每畝效益就達到3000元以上。”內蒙古王爺地蓯蓉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均說。
扎根沙漠20余年,內蒙古王爺地蓯蓉生物有限公司不僅在烏蘭布和沙漠建起一片綠洲,更是建成中藥材肉蓯蓉荒漠化治理沙產業示范基地,實現藥材種植、生產加工、技術研發、倉儲物流、互聯網營銷的全產業鏈發展。蓯蓉切片、蓯蓉茶、蓯蓉酒等多種產品銷往全國,帶動周邊農牧民共同致富。
沙漠披綠,不是內蒙古人理想的全部。沙地是個“聚寶盆”,科學利用就能爆發出無限潛力。人沙共舞、點沙成金,是內蒙古著眼長遠的考量。
目前,全區已基本形成以特色經濟林、藥材、灌木原料、沙漠生態旅游、光伏治沙等產業為主,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為利益聯結機制的多層次產業發展模式,把荒沙荒漠變成發展沃土,不僅實現了效益最大化,也實現了治理長效化。
中國方案 世界樣本
內蒙古生態狀況如何,不僅關系全區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也關系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
科技支撐、綠進沙退、點沙成金,內蒙古治沙人在改寫沙漠命運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個個模式,打造了一個個樣板,為中國乃至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方案和樣本。
曾是一片不毛之地的庫布其沙漠,通過推行“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產業化投資、社會和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技術持續化創新、成果開放化共享”治理模式,治理率從本世紀初的4.6%提高到現在的32%,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被巴黎氣候大會標舉為“中國樣本”。如今,庫布其沙漠治理技術和模式已經走進中國的騰格裡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及沙特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為世界荒漠化防治貢獻著“中國智慧”。
磴口縣地處黃河“幾字彎”“彎頭”,西臨烏蘭布和沙漠。幾十年來,磴口縣各級黨委、各類企業、各族干部群眾、科研機構共同參與,齊心協力,在沙漠邊緣建起了一條長308華裡、寬100米的林帶。如今烏蘭布和沙漠東緣已后退30—50華裡,每年向黃河輸沙量較治理之前降低94.7%。
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裡、烏蘭布和三大沙漠的阿拉善盟,摸索出一套適合極度干旱地區飛播造林的技術模式,打破了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區屬於飛播造林“禁區”的“魔咒”,為其他同等氣候條件下的沙漠治理提供了示范。飛播造林技術對三大沙漠實施鎖邊治理,呈現出“綠帶鎖黃龍”的壯觀景象,三大沙漠“握手”之勢得到逆轉。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第4次到內蒙古考察,點贊“庫布其模式”和“磴口模式”。
總書記考察后短短的一年內,內蒙古大地有了令人欣喜的變化——
在庫布其沙漠,在烏蘭布和沙漠,在科爾沁沙地、渾善達克沙地,在“三北”工程攻堅戰三大標志性戰役戰區,大片的光伏板在沙漠中涌起浩瀚藍海,一道“藍色長城”正在崛起!
2023年12月,內蒙古將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確定為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六個工程”之一。2024年初,內蒙古發布2號林長令,對推進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進行專項部署。此后,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在全區8個盟市全面推開。
光伏板上發綠電、減標煤,光伏板下,梭梭、檸條、四翅濱藜等低耗水、低成本的優質防風固沙植物將沙漠牢牢鎖住,將來梭梭還可以接種肉蓯蓉,檸條平茬可以做飼料,在改善生態的同時產生源源不斷的經濟效益。光伏板間,通過養殖帶動現代農牧業發展。“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立體化發展模式實現增綠、增能、增收的多贏。今年,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將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30萬畝,配套新能源裝機2727萬千瓦。
“作為內蒙古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的關鍵一招,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不僅打造了‘三北’地區治沙用沙的典范,也為在新能源領域再造一個‘工業內蒙古’、實現‘雙碳’目標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林科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副主任張景波說。(記者 霍曉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