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高質量發展推動力強勁
防疫員(右)為那仁滿都拉家的牛灌服布病防疫藥。
“內蒙古要因地制宜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開辟高質量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優勢、培育新動能,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為全區實現闖新路、進中游目標加力、賦能。”在主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 培育發展新動能”的內蒙古發展改革論壇上,與會專家們一致認為。
從廣袤原野到繁華都市,從生產車間到研發場所,勇往直前的內蒙古,擺脫大投入、高能耗的傳統增長方式,處處涌動著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熱潮。
向“新”而行
備耕前夕,通遼市科左中旗利用海智專家團隊成員、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農業農村部種養結合重點實驗室馮艷忠博士無償捐贈125公斤發酵菌劑,用於改善土壤條件。
日前,海智專家、比利時金海農業集團總裁、安徽大浦現代農業研究院院長高繼明來到奈曼旗明仁蘇木巴日嘎斯台嘎查、斯布呼勒敖包嘎查,為農牧民帶來了綜合治理沙地、鹽鹼地的有效方法。
近年來,通遼市連續開展“海智專家通遼行”系列活動,柔性引進農牧業、生態環保、生物科技等領域院士專家、教授等15人次,建立海智專家工作站4處,並聯合山東濟南大學成立濟大—漢恩生物產業研究院,有效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擘畫共同繁榮發展新前景。
這幾日,通遼市庫倫旗科普專家團成員李杰的身影穿梭在茫汗蘇木奈林塔拉嘎查、額勒順鎮烏旦塔拉嘎查和先進蘇木庫力吐村3個嘎查村,為養殖戶講解疾病防控、低成本高效養殖、科學搭配飼草料等方面的知識,幫助他們減少動物疫病帶來的損失。通遼市創新實施“科技工作者服務基層,助力鄉村振興”行動“1+3”工作,由1名科技工作者對接服務3個嘎查村,為農牧民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科技服務,幫助基層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截至目前,通遼市34名科技工作者已對接服務100個嘎查村,充分利用春耕備耕關鍵時期,深入田間地頭組織開展了109場次實用技術培訓和現場技術指導活動,面對面服務4300余戶農牧民。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不僅要重視創新,更要重視產業化落地。
走進包頭鋁業華雲三期項目施工現場,工程車輛來往穿梭,起重機正在吊裝設備材料,工人師傅們鉚足干勁趕進度,鋼架運送、測量、焊接,各個環節有條不紊,現場到處是爭分奪秒、加快建設的繁忙景象。
項目將採用世界領先的600kA大型預焙電解槽技術,是包鋁建廠以來最大的電解系列,同時也是當前鋁行業最先進的電解鋁系列。項目建成后實現“經濟技術指標最優、數智化程度最高、勞動生產率最高、建設投資最省、生產最具市場競爭力”目標,生產高品質綠色低碳鋁合金系列產品。
以“質”致遠
日前,由蒙牛集團旗下內蒙古蒙牛奶酪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蒙牛奶酪)牽頭實施的呼和浩特市2023年首批“揭榜挂帥”重大科技項目乳脂肪深加工產業鏈關鍵技術突破取得階段性進展。
憑借項目產出的突破性技術,蒙牛奶酪近期將投產一個乳脂深加工產業化示范基地,規劃產品包括高端稀奶油產品、功能性脂肪球膜蛋白等產品,標志著公司在乳脂肪深加工領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隨著消費者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國內市場對稀奶油、乳脂功能性物質等高價值乳制品需求呈現持續增長態勢。然而,由於乳脂肪深加工關鍵技術缺失,我國乳制品行業在高端市場上面臨著巨大挑戰,產品需求高度依賴進口。這種現狀不僅限制國內乳制品產業鏈進一步延伸,也制約了食品、保健品等相關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蒙牛奶酪項目負責人宗學醒說,為了突破這一困境,蒙牛奶酪作為“揭榜挂帥”項目的出題方,積極與江南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合作,共同組建創新聯合體,針對乳脂肪深加工產業鏈中的長保質期稀奶油穩定性欠佳、缺乏核心技術、酪乳(黃油的副產品)中脂肪球膜蛋白無法得到有效利用,以及導致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關鍵技術難題進行聯合攻關。
在研發過程中,江南大學科研團隊巧妙地構建起AI神經網絡模型,極大地提升了產品技術的迭代速率,從而得以迅速攻克高端稀奶油產品穩定性這一至關重要的技術難題,並且其成果已經開始付諸應用與轉化。
中國農業大學科研團隊通過引入納米磁珠富集及脈沖電場處理技術,提高了酪乳中脂肪球膜蛋白的回收率。
創新聯合體匯聚了院校企業30多位高層次人才齊心協力共同參與研發。截至目前,該項目已取得顯著成果,成功獲得3項專利授權,並有10余項專利正在申請中。
“推動上下游行業進行多元化創新,催生出眾多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代表性原創成果。”宗學醒表示,蒙牛奶酪將持續與產業鏈合作伙伴攜手共進,以新質生產力推動乳業高質量發展。
躍遷之道
發展出題目,科技做文章。
長期以來,我國對石油高度依賴,而液體燃料供應相對匱乏。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來制取綠氫,並使其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液態陽光甲醇,這不僅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高效途徑,更是推動能源結構轉型的關鍵舉措。
針對風光發電制氫存在不穩定性、電解水槽電解效率較低、功率可調范圍受限、綠氫成本過高以及工業化推廣滯后等一系列問題,中煤鄂爾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華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華陸工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科研院所和企業攜手合作,共同組建二氧化碳加綠氫制甲醇技術開發與示范創新聯合體,並開展大規模風光制氫技術聯合攻關。
這一項目被列為自治區“雙碳”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帥”項目。
最近,項目取得階段性突破——項目採用華北電力設計院研發的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系統集成技術,已成功獲取關鍵參數,並通過集成技術進行8760小時生產模擬表明,能夠滿足綠氫用量、供氫穩定性、連續生產等要求,並優化得出風電裝機、光伏裝機、電解槽容量、儲氫容量等系統最優配置。
這一成果,再次印証:一個人的努力是加法,一個團隊的努力是乘法。
中煤鄂爾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團隊合作,運用液態陽光技術工藝,順利達成太陽能、水和二氧化碳向液體燃料甲醇的成功轉化,同時有力地促進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二氧化碳的減排。
“液態陽光,是一種借助太陽能作為動力源,以水和二氧化碳為原材料,在催化劑的作用下生成甲醇,以替代化石能源,實現綠色、可持續的循環發展模式。”中煤鄂爾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包寶青解釋說,液態陽光技術能夠解決風電、光伏等間歇性能源的大規模儲能以及調峰問題,實現對可再生能源高效消納,避免出現棄風、棄光的現象。同時,甲醇作為氫能載體,能夠解決氫能儲存和運輸過程中安全及成本問題。而且,甲醇還能將二氧化碳進行資源化利用,攻克工業領域中剛性排放二氧化碳這一棘手難題。通過規模化生產液態陽光甲醇,不僅可以兼顧經濟發展,還能夠實現資源的變廢為寶,同時緩解我國液態燃料短缺困境。
在此基礎上,創新聯合體共同研發了風光制氫合成甲醇一體化智慧管控技術,通過對風光發電、制儲氫、合成甲醇等獨立系統進行一體化協調控制,借助生產趨勢預測、智能決策、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成功地將不穩定風光資源轉化為穩定液態陽光甲醇生產,有力保障整個項目安全、穩定且高效地運行。
另外,創新聯合體還成功研發出催化劑成型技術,對循環工藝進行優化,為反應器設計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和實驗支撐。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看今日內蒙古,扭住創新“牛鼻子”,厚植發展“綠底色”,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記者 及慶玲)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