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長城內外有鄉音

——長城文化系列報道之五

2024年05月18日07:59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塞外欲分天地渺,長城猶自古今雄。”

  長城,是人類有史以來歷時最久遠、規模最龐大的建筑體系,也是中國現存體量最大、分布最廣的世界文化遺產。長城以其上下兩千年、縱橫數萬裡的跨度,鑄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跨越時空的精神價值。

  內蒙古現存長城7500多公裡,遍布全境12個盟市,是我國長城資源極為豐富的省區。從古至今,長城沿線商貿往來、交流互通,書寫了北疆大地上的大遷徙、大融合篇章。

  關城灼灼 以古爍今

  向著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北堡鄉前行,遠遠就能望到遠處山峰上綿延的城牆、高聳的烽火台。行到近處,近乎垂直的城牆上滿布黃綠青苔,每一塊城磚上都鐫刻著歷史的痕跡。站在這段保存完好的明長城上極目遠眺,蒙晉兩地的風光盡收眼底。

  眼前的這段長城並非隻有一道城牆,還相應地配置了墩台、城堡等,三者相互構建,形成一道橫貫延綿、縱深幾十至數百裡的長塹。

  內蒙古長城,除了保存完好、蜿蜒萬裡的明長城外,歷史更為悠久的秦漢長城也十分讓人神往。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首耳熟能詳的《敕勒歌》中所提到“陰山”,正是指如今的陰山山脈。而陰山一帶的長城關隘,文化內涵最為深厚的便是位於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的秦漢長城。

  新城區秦漢長城是陰山山脈秦漢長城的起始地段,也是整個秦漢長城中最有研究價值的段落。其本體修筑依山勢、順山脊因地制宜,呈西北、東南走向,整段長城就地選材,以石筑、土石混筑為主。長城沿線有烽燧分布,與戰國趙北長城在山腳下呈“T”字形相匯,是戰國、秦漢長城交匯並存的節點。

  同樣屬秦漢長城的還有位於包頭域內的固陽秦長城。固陽縣秦長城始建於公元前214年,是秦大將蒙恬率軍30萬所筑,漢武帝在位期間曾派衛青修復。固陽秦長城是中國歷代長城中修建年代早、延用時間長、保存現狀最為完好的一段石筑長城遺址,全長約96公裡,沿線有烽燧169座,馬面4座,城障5座,以其豐厚的歷史底蘊和宏大的氣度而譽滿天下,1996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804處各時代長城遺存,佔全國長城資源總量的三分之一的總長度,跨越戰國、秦、漢、北魏、宋、西夏、金、明8個歷史時期的時間分布,12個盟市的76個旗縣的地理分布,無疑,內蒙古境內的長城在我國長城資源中地位重要。近年來,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文物局扎實開展長城保護工作,長城保護總體狀況有了顯著改善。

  護我長城 延續根脈

  2019年,內蒙古啟動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計劃,包頭市固陽秦長城入選。2021年3月,新城區秦長城坡根底段、清水河縣明長城小元峁段納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項目。時至今日,三地經歷了規劃、設計、開發、打造等一系列建設,各地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程項目均已接近尾聲。

  在清水河縣北堡鄉,施工現場的工人們干得熱火朝天,以城牆形狀裝飾的游客中心、依山而建的108孔窯洞型民宿、古色古香的建筑小品、造型古朴的瀑布景觀已具雛形。

  據了解,清水河北堡鄉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總投資1.37億元,項目總建筑面積10031.11m2,其中新建部分建筑面積7053.17m2,改建部分面積2977.94m2。該項目於2023年3月中旬開工建設,計劃於2024年6月份開園試運營,12月底前全面建成。

  “現在清水河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施工主要集中於栜木塔核心內景區門景、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長城文化體驗中心、民宿酒店等單體建筑物主體工程,在我們的規劃中,未來還會在這裡打造各色花海、增設空中棧道,觀影、露營、手工坊等多元化的功能設施也會逐步增加。”工程負責人喬俊林說。

  2019年,呼和浩特新城區實施了秦長城坡根底段2段3段保護修繕工程。1段保護修繕工程列為2021年文物保護重點項目進行修繕。  

  2022年8月,呼和浩特市長城文化博物館開工建設,該博物館作為坡跟底長城文化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距離坡跟底長城約2公裡,將成為宣傳保護展示呼和浩特市長城文化的重要場館。

  目前,包頭市固陽縣天盛成村東環境深幽的大水溝內,長城書法谷已拔地而起,再加上秦長城博物館和秦長城保護工作站的建設,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巧妙地融為一體,一處有歷史、有文化、有風光、有底蘊的觀光游覽勝地初見規模。

  盤活長城資源,挖掘長城故事,內蒙古正在借力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項目,借力千百年流傳長城內外的故事,寫下北疆文化的全新一頁。

  千年故事 敘事新章

  內蒙古的長城故事已經譜寫了千百年,而在今天,古老的長城仍然造福著一方百姓。

  “這個地方原先是一個關口,長城內外的百姓在這裡交易。這段關口不僅是古時老百姓相互聯系的樞紐,也是后來‘走西口’的重要關口。”指著正在修繕的一段豁口,喬俊林說。

  長城綿延萬裡,內外交流從未中斷。通商互市開拓了長城內外各民族互通有無、相互依存的貿易通道,長城的一個個關口,打通了中原腹地與廣袤北疆的經濟文化通道。

  “清水河縣明長城是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現存明長城資源中具有較高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一段。長城腳下的老牛坡有抗日戰爭年代蒙晉地區成立的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北堡明長城和老牛坡研學中心使長城文化和紅色文化交匯交融。項目建成后,將形成以‘紅色老牛坡+明長城文化公園’為特色的紅色文旅產業帶。”清水河縣宣傳部副部長奈斯夫說。

  長城的故事已足夠動人,而長城內外經年累月發生的故事,又為長城增添一分別樣的風採。從古代的互市通商,到“走西口”的大遷徙,再到近代的紅色星火,長城見証了太多的風雨滄桑。

  如今,一段段城牆在高山峻嶺之巔如蛟龍飛舞,其腳下的土地,正在燃起新時代的文化火炬。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同時,長城周邊村庄也熱火朝天地發展起了旅游產業。

  走進水磨村,167套具有江南徽式風格的獨棟小二樓映入眼帘。憑借自身資源與地域優勢,水磨村成為看日出、春日踏青等休閑游的極好選擇。

  每年4月底5月初,歷經清明谷雨,紅山口村舉辦的“杏花節”更是壯觀:滿山杏花白如雪、粉如霞,芳香漫溢,美不勝收。

  哈拉更村的飛行小鎮項目,目前正在推進起飛場綠化和降落場規劃建設。這裡主要經營滑翔傘、動力三角翼、熱氣球等運動類飛行器低空生態旅游觀光,還可舉辦全國及國際賽事和航空研學等項目。

  生蓋營村大地鄉野民宿營地中心選取7處閑置農宅,將其改造為鄉村書舍(文旅服務中心)、鄉村研學基地和鄉村親子主題民宿,同時對重點改造區域周邊鄉村道路景觀進行提升,形成具有鄉土性和品質感的鄉村游憩空間。

  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萬裡長城在促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發展、推動世界文明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到了今天,古老的長城正在搭乘文旅“快車”,進入更多人的視野,譜寫更美的篇章。(記者 馮雪玉 實習記者 孫柳)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對16名擬任干部進行公示
  經自治區黨委研究,決定對以下16名擬提拔和進一步使用干部進行公示。 一、公示名單 亢永強,男,漢族,1971年8月生,中央黨校大學,中共黨員,現任通遼市委常委、副市長,擬提名為自治區直屬部門正職人選﹔ 孟和巴特爾,男,蒙古族,1970年5月生,大學,文學學士,中共黨員,現任赤峰市委常委、統一戰線工作部部長,擬任自治區本科院校正職﹔ 張寶成,男,漢族,1972年11月生,在職研究生,法學博士,教授,中共黨員,現任阿拉善盟盟委委員、宣傳部部長,擬提名為自治區本科院校正職人選﹔ 陳功明,男,漢族,1970年6月生,大學,工程碩士,中共黨員,現任巴彥淖爾市委常委、統一戰線工作部部長,擬任自治區本科院校正職﹔ 新娜,女,蒙古族,1969年6月生,大學,法學學士,高級編輯,中共黨員,現任呼和浩特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擬提名為自治區黨委直接管理領導班子的企業正職人選﹔ 馬慧吉,男,漢族,1979年9月生,研究生,法學博士,教授,現任通遼市委常委、庫倫旗旗委書記,擬提名為自治區黨委直接管理領導班子的企業正職人選﹔ 雲鵬剛,男,蒙古族,1976年2月生,研究生,工學碩士,中共黨員,現任烏蘭察布市委常委、副市長,擬任盟市黨委副書記﹔ 王宇天,男,漢族,1972年6月生,在職大學,高級記者,中共黨員,現任內蒙古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擬任盟市黨委副職﹔ 張傳華,男,漢族,1973年6月生,大學,經濟學學士,中共黨員,現任呼倫貝爾市委常委、秘書長,擬任盟市黨委副職﹔ 方澤,男,回族,1980年3月生,研究生,法學博士,中共黨員,現任烏蘭察布市副市長,擬任盟市黨委副職﹔ 隋劍華,男,蒙古族,1977年5月生,大學,公共管理碩士,中共黨員,現任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擬任盟市黨委副職﹔ 王允恆,男,蒙古族,1972年10月生,大學,經濟學學士,中共黨員,現任自治區紀律檢查委員會監察委員會駐自治區司法廳紀檢監察組組長、廳黨委委員、二級高級監察官,擬任盟市黨委副職﹔ 閆爽,女,蒙古族,1981年12月生,在職研究生,公共管理碩士,中共黨員,現任自治區黨委統一戰線工作部三處(民族綜合處)處長,擬任盟市黨委副職﹔ 文進磊,男,蒙古族,1974年4月生,在職研究生,法學博士,中共黨員,現任額爾古納市委書記,擬提名為盟市政府(行署)副職人選﹔ 張永強,男,漢族,1981年8月生,大學,工學學士,中共黨員,現任自治區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自治區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擬提名為盟市政府(行署)副職人選﹔ 李君,男,漢族,1971年1月生,在職大學,法學學士,中共黨員,現任巴彥淖爾市公安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正處級)、一級高級警長,擬提名為盟市政府(行署)副職人選。…
全區過半在產煤礦實現智能化
  記者從自治區能源局獲悉,內蒙古煤礦智能化建設加快推進,截至今年4月底,全區已建成155處智能化煤礦,佔在產煤礦總數的一半以上,建成智能化採煤工作面240處、智能化掘進工作面219處,露天煤礦應用無人駕駛車輛306台。 加快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是推動煤炭工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技術支撐。…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