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推動社會救助由保生存向防風險、保基本、促發展轉變

內蒙古把社會救助作為重要民生工程,持續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推動擴圍提質增效,社會救助由保生存向防風險、保基本、促發展轉變。
一是聚焦健全體系強保障,提升兜底保障能力。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提出的溫暖工程,印發《關於2024年社會救助標准有關事宜的通知》,指導烏蘭察布市、赤峰市、興安盟、通遼市穩步提高農村牧區低保標准,提高兜底保障效果。加快推動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農村牧區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並軌,助推鄉村全面振興。按時足額發放保障救助資金,已下撥2024年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56.14億元。目前,全區共保障低保對象157.1萬人,特困供養人員9.85萬人。2024年累計實施臨時救助4.92萬人次,支出資金8589.4萬元,累計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9669.8萬元,惠及困難群眾168.4萬人﹔共為33.8萬名困難殘疾人、30.7萬名重度殘疾人發放“兩項補貼”2.04億元。
二是聚焦改革創新提效能,提升精准救助水平。深化社會救助改革創新,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台建設,健全科學的預警指標體系,完善部門間數據共享機制,堅持線上監測與線下摸排相結合,精准識別救助對象,做到應納盡納、應救盡救,讓救助服務有速度更有溫度。打造“大愛北疆 ‘救’在身邊”救助服務品牌,持續開展“提能爭優、實干惠民”行動、“比武大練兵”活動,提升基層經辦服務能力。經自治區政府同意,聯合有關部門印發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具體措施,推動基本生活救助、專項救助、急難救助制度系統集成、服務協同高效,為困難群眾筑牢兜底保障安全網。全面開展低保邊緣家庭、剛性支出困難家庭等低收入人口認定工作,強化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做好分層分類救助幫扶,形成梯度救助格局,將192.6萬名低收入人口納入監測范圍。
三是聚焦便民高效強支撐,提升救助服務質效。積極搭建慈善幫扶對接平台,深挖社工站潛力,推廣應用“內蒙古救助通”,完善政策清單、幸福清單服務功能,推動救助服務向移動端延伸,提高“物質+服務”救助質效。以烏蘭察布市為試點,率先推廣運用“內蒙古救助通”,依托小程序、APP、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等技術,為困難群眾提供用戶注冊登錄、社會救助與社會慈善申請、電子授權書簽署、發放資格認証、幸福清單、查詢救助情況等服務,切實方便群眾辦事、減輕基層負擔、保障社會救助政策落地。截至目前,烏蘭察布市低保對象“內蒙古救助通”注冊率達到78.71%、簽署電子授權書率達到69.13%﹔特困人員“內蒙古救助通”注冊率達到65.74%、簽署電子授權書率達到57.04%。建設全國慈善組織參與救急難信息對接服務平台,首批500萬元社會捐贈資金對接醫療救助需求項目在烏蘭察布啟動,困難群眾救助需求與公益慈善力量精准對接效率進一步提高。(梁娟)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