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加持 新理念賦能 新管理增效
“新農人”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暖陽鋪滿銀燦燦的櫻桃大棚屋頂,位於棚頂端的智能感溫探頭敏銳地感測到了室外氣溫超過了23℃,便自動啟動日照模式,打開了棚外的保溫層。霎時間,傾瀉而下的陽光與櫻桃的馥郁果香產生光合作用形成了特有的芬芳……
張紹民深吸一口氣,指著正緩緩打開的保溫層說:“你可別小看了這套智能控溫設備,年產7000斤的大櫻桃,全靠它。”張紹民是包頭市昆都侖區卜爾漢圖鎮烏蘭計二村村民,大學本科學的是果樹農學專業。2017年,他承包了50畝村集體土地,開始種植各種名優品種的大櫻桃。
“種果蔬大棚固然要吃苦出力,但更應該懂得科技興農。”張紹民告訴記者,注冊成立花果飄香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后,他決定轉變傳統種地的思維方式,引進了智能控溫系統,通過手機APP對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地溫、水分進行全面掌握和科學管理,自動噴滴灌、智能控溫調溫、提高光合速率……
在一系列科技味兒十足的操作下,張紹民今年的大櫻桃增產了2000斤,年銷售額預計達40萬元以上。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張紹民成了遠近聞名的“新農人”。
“葉片顏色偏淡還帶這種斑點,很有可能是土壤缺鐵……”
“要會看手機上監測的波谷曲線,水指數低於6,就要給果樹補水……”
站在櫻桃大棚裡的田埂上,張紹民經常以植株的葉貌為例,以智慧控溫的手機APP為書本,向慕名前來求教的村民傳授帶有泥土味兒的種植技巧。
“1月種草莓柿子,2月種豆角,3月種麒麟西瓜,今年秋天我再新增兩棚大櫻桃,全年都有好收成。”邊聽邊記的烏蘭計二村村民史秀麗告訴記者,自從她家也引進了這套智慧控溫調溫系統后,她終於不必再天天跟土疙瘩較蠻勁兒,白天騰出時間來張紹民這兒學習最時興的農業科學知識,讓她對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職業有了更體面的認識。
數據顯示,2023年,昆都侖區組織80余名農村牧區實用人才幫帶培養600余名農牧民,開展線上線下專題培訓會13次,覆蓋1600余名農牧民。以張紹民、史秀麗為代表的“新農人”儼然成了昆都侖區在農業領域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一個小小縮影。
近年來,昆都侖區引進內蒙古三棵楊農民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對300畝58棟老舊溫室進行基礎設施改造,引進特色品種10余種,種植結構和品質得到不斷豐富和提升。持續改進應用玉米密植高產精准調控技術1項、推廣南瓜新品種5個、走入全國市場洋蔥品種1個,有效提升了昆都侖區農業優良品種數量。利用“小鹿巡田”APP開展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精准保護,進一步建立完善了耕地保護網格化管理體系。“一系列新技術加持、新理念賦能、新管理增效的舉措,正成為昆都侖區以新質生產力撬動鄉村振興的新杠杆。”昆都侖區農牧局局長韋宏宇說。
前幾天,張紹民接到了來自烏蘭察布市種植戶楊進祿的視頻電話。“張大哥,上次聽了你的講課后,回來我就改進了種植技術,今年我的大櫻桃又大又甜。”隔著屏幕,兩個“新農人”互相分享著豐收喜悅。(記者 蔡冬梅 通訊員 雷媛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