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建管並重托底糧食安全

看著數台大型機械開溝挖渠、修整田埂,陝壩鎮帳房村黨支部書記劉三換喜上眉梢:“土地改造后,小田變大田、荒田變良田,配套管網、供電設施、滴灌主管道等全部進入地裡,不僅能提高農作物產量,地價也提高了,農民的收入自然就增加了。”
帳房村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位於杭錦后旗綜合科技示范園區內,按照“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農田配套、設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建設要求,園區全面改善農田基礎生產條件,提升土地生產能力,重點以高效節水為主,集成了澄清式、移動式、半固定式等多種節水灌溉模式,建有襯砌玻璃鋼毛渠12條、模袋混凝土渠道22.4公裡,建成2萬立方米蓄水池,修建田間道路82.97公裡,並配套建成數字高效節水信息平台和耕地質量提升監測站。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脈,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堅持把高標准農田建設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已完成高標准農田建設任務1021.19萬畝,畝均節水20立方米以上、節約成本90多元﹔新增耕地1.5%左右,森林覆蓋率提高1.35%﹔糧食產能提高10%以上,土地流轉收入每畝提高500元以上﹔機械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水平顯著提升。
在五原縣和勝鄉4萬畝高標准農田提質改造項目現場,多台大型機械往來穿梭,施工人員正忙於清理田間積土、破條整地,現場繁忙而有序。
“我們這裡部分村社農田立地條件較差,土地鹽鹼化問題嚴重,且渠系、道路配套設施不完善,導致土地利用率偏低,農民收入難以提升。今年,我們高起點推動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為糧食高產穩產打下堅實基礎。”和勝鄉黨委書記吳剛表示。
針對河套灌區耕地碎片化嚴重、耕地“肥瘦”差異大等情況,巴彥淖爾市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選址必須做到農民“五同意”,即同意農田水利項目建設、同意大破大立土地調整、同意出工和植樹、同意社會矛盾自行解決、同意率達到85%以上﹔項目設計必須通過“六方”簽字,即農民代表、村民小組組長、嘎查村書記、蘇木鄉鎮長、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旗縣區政府主要負責人簽字﹔項目建設實行“三打破、五統一、一重新”建設模式,即打破農戶的承包界、打破雜亂的地塊界、打破混亂的渠溝路布局,統一開挖渠溝、統一修整道路、統一平整土地、統一建設水利工程、統一營造防護林,建設完成后將土地重新分配經營﹔項目竣工驗收后明確管護主體,建立“市統籌、縣負責、鎮監管、村落實”的管護機制,建管並重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此外,巴彥淖爾市政府每年安排以獎代補資金5000萬元,對當年項目建設成效好、建設質量高、建后管護到位的旗縣區給予獎勵補助,充分調動縣鄉兩級高標准農田建設的積極性。
行走在臨河區狼山鎮愛國村,遠遠望去,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高標准農田改造,不僅節本增效,還能改良鹽鹼地,去年我種了60多畝辣椒,畝均純收入3000多元,這是從前根本不敢想的事情啊!”村民張國華興奮地說。
愛國村有8700多畝耕地,中重度鹽鹼地就佔到50%以上。通過集中連片高標准整治,同步實施“上膜下秸”和“暗管排鹽”等技術,昔日的中重度鹽鹼地重新煥發生機。
愛國村黨支部書記潘競忠告訴記者,高標准農田建設配套鹽鹼地改造后,土地流轉價格由原來的300元漲到如今的1000元,葵花畝產由原來的100斤增加到現在的400斤。通過統一翻地、統一打藥、統一種植,農民的生產成本降低30%,收入增加40%。
隨著高標准農田建設示范效應日益明顯,廣大農戶參與意願日趨強烈,全社會形成了廣泛共識,具備整市推開的條件。2023年3月28日,河套灌區正式成為國家首批整灌區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試點,目前已累計建成“一村一田”示范區20個。通過項目實施,該市糧食單產將高於全區平均水平,1/3的耕地將達到“噸糧田”標准。
“今年,全市計劃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185萬畝,並同步實施高效節水項目100萬畝,國家鹽鹼地綜合利用試點項目50.2萬畝,力爭11月底全部完工,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應有貢獻。”巴彥淖爾市農牧局農田建設科相關負責人介紹。(記者 薛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