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變“藥財”
赤峰道地藥材撬動百億大產業

春日,穿行於赤峰市田野間,別樣的豐收景象映入眼帘。
敖漢旗藥田裡,挖藥機緩緩入地又抬起,一顆顆黃芪根破土而出,縷縷藥香扑面而來。“春天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豐收季。”古魯板蒿鎮白家店村藥農賈淑麗樂得合不攏嘴。
作為全國重要中蒙藥材種植基地,赤峰種植中蒙藥材已有300余年的歷史,地產北沙參、桔梗、防風等道地藥材20余種,素有“中國北沙參、桔梗之鄉”的美譽。
如何讓“一株草”擎起中蒙藥材這個大產業?赤峰市立足中蒙藥材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種植藥材、加工藥材為基礎的中蒙藥材產業,加快農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改方式擴規模 藥材量質雙提升
4月16日,陽光正好。走進翁牛特旗五分地鎮,田間地頭人頭攢動,農戶們在田壟間忙著採收藥材苗子。
“我們雇1500多名村民來幫忙採收藥材,很快就能收完,這些藥材將銷往甘肅、新疆、包頭等地,利潤相當可觀。”魏剛家庭農場的負責人魏立剛說,統種管理模式,既能實現量質雙贏,也能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業。
“土地租給農場,自己在農場打工,租金加工錢,一畝地能賺到3000多元。”合成公村農戶徐國華對規范化種植模式贊不絕口。
赤峰市地處東北和華北兩大道地藥材區域內,在藥材種植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規范化種植水平較低成為赤峰中蒙藥材高質量發展的制約“卡點”。
為打破傳統藥材種植“散、小、弱”壁壘,促進農戶“抱團式”發展,赤峰市通過“內培外引”方式,引進培育涉農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實現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
方法行之有效,成果令人欣喜。2023年,赤峰市中蒙藥材種植面積達55萬畝,產量27.82萬噸,其中,桔梗和北沙參產量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70%、85%。
“目前,我們已經研發出赤峰道地藥材專用配方肥,前兩天在試驗示范基地種植藥材時已施入此肥,后續會對種植的中藥材進行性狀調查和相關檢測分析,以明確最佳肥料配比。”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程瑞寶說,此肥料的研發,將保障赤峰中蒙藥材生態種植持續健康的發展。
延鏈條精加工 品牌效應日益彰顯
藥香扑面產業興。豐富的藥材資源,為赤峰市發展中蒙藥產業提供了先決條件。
走進赤峰榮興堂藥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批批加工好的中藥材正經過裝袋、稱重,不斷轉運倉儲室。
“公司年加工生產各類中蒙藥飲片達8000噸,產品暢銷全國,遠銷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年銷售額達1.5億元。”董事長於榮說。
榮興堂是喀喇沁旗率先進行中蒙藥材飲片加工的企業,也是赤峰地區中蒙藥材龍頭企業,它的興旺是赤峰市不遺余力發展中蒙藥材產業的有力實踐。
赤峰市瞄定從“一粒良種”到“一味好藥”再到“一個百億級產業”的目標不放鬆,積極推進品種選育、品牌建設、龍頭企業培育,全力以赴助推中蒙藥材產業全產業鏈發展。
功不枉使,地不虧人。榮興堂藥業、赤峰丹龍藥業、浩通種植專業合作社等中蒙藥材企業相繼涌現﹔桔梗、北沙參、蒙古黃芪被認定為國家地標農產品﹔牛家營子鎮道地中蒙藥材基地入選全國“三品一標”基地。
據統計,赤峰市規模以上中蒙藥材加工企業達21家,生產的中藥飲片、中藥材、中成藥、蒙藥達120多種,產值達到84.77億元,小小“一株草”正在撬動百億級醫藥大產業。
開市場拓銷路 暢銷全國走向世界
喀喇沁旗牛家營子鎮內蒙古中蒙藥材標准化生態產業園項目建設現場,塔吊林立、機器轟鳴,一派繁忙景象。
“目前,交易大廳、研發中心和展示中心已投入使用,倉儲物流區正在加緊建設,已入駐52家企業,預計5月份正式開市。”產業園負責人李樹民介紹。
內蒙古中蒙藥材標准化生態產業園,總投資16億元,佔地約1000畝,是蒙東地區規模最大的中藥材交易市場。項目建成后,能夠帶動周邊地區藥材種植新增20萬畝,年吞吐藥材交易量超100萬噸,交易額達50億以上,將赤峰地區中蒙藥材全產業鏈條發展注入強勁引擎。
產業園彌補赤峰市藥材交易市場的不足,高質量發展大會匯聚八方客商。自2021年以來,赤峰市連續三年舉辦中蒙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累計吸引全國各地醫藥行業的專家、學者、企業家2000余人次,上百家藥企與赤峰簽訂供銷協議,為赤峰道地藥材暢銷全國走向世界創造了機會。
“這幾年,黃芪、北沙參、桔梗、防風等道地藥材走貨量逐年增加,這段時間平均每天在1300噸以上。” 喀喇沁旗全鑫物流中藥材交易中心負責人胡南南對此深有體會。
目前,赤峰市年出售各類地產、野生中藥材及產品達80萬噸,年交易額達30億元。
一縷“藥香”開出致富方,“一株草”撬動百億大產業。赤峰市將繼續加大力氣發展中蒙藥材產業,讓中蒙藥材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山中寶”“土黃金”,成為富民增收的“朝陽產業”。(記者 王塔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