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為媒,裝扮鄉村特色產業路
四月春風拂人面,正是萬花爭艷時。在各色非洲菊盛開的“大觀園”中,更是一派生動景象。走進賽罕區榆林鎮明思洋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鮮花大棚內,放眼望去,一片片金黃色的非洲菊長勢正好。花農們穿梭其中,熟練地埋頭採摘,為新一批鮮花的銷售做著准備。“這已經是今年的第十茬非洲菊了,再過一周又可以摘下一茬。”合作社法人任瑞邊走邊向筆者介紹道。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在產業興旺。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大棚原本以傳統的蔬菜和草莓種植為主。但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合作社積極轉型,依托本地的政策扶持,結合鄉村旅游的發展,大力發展以非洲菊、黃白菊為主的花卉產業,為鄉村振興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要想產量高,技術是關鍵。為減少鮮花採摘空檔期,提高大棚經濟收益,合作社採用微生物菌肥蘸根、鋪設網格防止鮮花屈光倒伏等技術,確保鮮花的質量和產量,實現了菊花全年不間斷的高品質栽培。
筆者了解到,一個棚的黃白菊種植數量在兩萬苗左右,成活率在90%以上,目前共有9個種植大棚,鮮花年銷售量突破百萬株大關,年營業收入達到20萬元。每逢節日,這裡的鮮花銷量都會節節攀升,為合作社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鮮花銷售模式已經從之前的單一批發轉變為訂單式銷售。我們和市區的鮮花批發經銷商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提供了穩定的直供直銷方式。”任瑞說。
花卉產業的發展為當地特色種植開辟了新路子,同時也帶動了附近村民的就業和增收。不少留守老人參與到鮮花種植、採摘、打包等工作中,年收入大幅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數也越來越高。
以“花”為媒,鮮花種植帶來大收益。接下來,合作社將利用電商平台的鮮花購物窗口,將花卉與互聯網深度融合,開拓新的銷售渠道和市場。通過與更多合作伙伴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推動花卉產業的發展,為鄉村振興錦上添“花”。
近年來,賽罕區依托發展設施農業,深入探索適合本地的種植模式,將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加大政策、技術支持力度,做強“花產業”,激活“花經濟”,打造特色花卉品牌,用花卉種植“裝扮”產業經濟,著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以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李穎劍、付鑫)
來源: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