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浩蕩戰鼓急 向綠而行繪新景
——來自巴丹吉林沙漠治理一線的報道
四月巴丹吉林沙漠春意盎然,沙海起伏,漠草飄香。
走進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沙林呼都格嘎查梭梭林基地,一幅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美麗畫卷躍然眼前,隻見數萬畝人工種植的梭梭林在陽光下隨風搖曳,踏進林內,登高遠望,茂密的梭梭林鋪向遠方,長出新綠的植被遮蓋住了昔日肆虐蔓延的漫漫黃沙。
“現在,我們蘇木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梭梭,最多的有幾千畝。”正在梭梭林補種的該嘎查牧民謝軍仁擦著頭上的汗珠說道,“經過近年來的植綠,我們嘎查的生態環境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植被多了,風沙少了,生態改善,野生動物也增多了,過去很少見的兔子、狐狸等野生動物也多了起來,走進林中時常遇到。”
巴丹吉林沙漠,中國第三大沙漠,總面積4.92萬平方公裡,橫臥於阿拉善盟境內,阿拉善右旗一半國土面積被其佔據。防沙治沙,事關生存、攸關發展。3月12日,隨著阿拉善盟內蒙古西部荒漠綜合治理項目(二期)的全面打響,在巴丹吉林沙漠,一支支防沙治沙隊伍在挺進,成為大漠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挖坑植苗、填土澆水、覆土固定……連日來,在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深處的各個植樹現場,干部職工分工協作、有序配合,一派熱火朝天的植綠景象。“圍繞阿拉善盟內蒙古西部荒漠綜合治理項目(二期)工程,集中連片推進生態修復治理,通過天然林保護與營造林建設、退化草原修復、荒漠化治理及小型水保設施建設等措施,持續遏制巴丹吉林沙漠東擴南移,改善地區生態環境。”阿拉善右旗林草局局長姚孝德告訴記者。
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裡沙漠以雅布賴山為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於生態惡化,巴丹吉林沙漠以平均每年15到20米的速度向東南方向推進,甚至越過雅布賴山,向騰格裡沙漠靠攏。兩大沙漠一旦前傾蔓延匯合,就會形成一個十多萬平方公裡的超大型沙源地,更加難以治理。
“風刮黃沙難睜眼,沙壓房子人移走。風沙過后,滿目瘡痍。你不治沙,沙就要治你!”憶及往事,當地群眾有感而發。
實施鎖邊治理,防止沙漠擴散蔓延、遏制“沙漠匯合”趨勢,成為巴丹吉林沙漠治理的重中之重。
多年來,阿拉善右旗按照保護優先、重點修復、適度利用的總體思路和依法治沙方針,依托“三北”防護林、西部荒漠化綜合治理、國土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模化防沙治沙、內蒙古高原生態保護和修復等重點生態工程和重大項目,統籌推進荒漠化綜合治理,著力構建區域生態防護體系,防沙治沙取得巨大成效。
乘車沿著307國道一路行駛,記者看到以前基本沒有綠色的公路兩邊,如今梭梭、沙蒿、白刺一叢叢一簇簇,點染著生命的顏色。
綠染大漠是一部奮起抗爭的進軍史,也是一部成就斐然的奮斗史。2000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隨著大規模的資金投入,林業生態建設迎來快速發展時期。2002年,阿拉善右旗啟動實施退牧還草工程,沙化嚴重地區完全禁牧,實施封禁保護,其余區域實施草畜平衡。2005年,落實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對公益林集中分布的4個蘇木鎮、19個嘎查實行全面禁牧。2013年,阿拉善右旗啟動重點區域綠化項目,在巴丹吉林鎮機場路及院內、該旗西南、東北及居民休閑公園東南出口道路兩側、沙漠植物園、7個蘇木(鎮)、13個集中新建區及公路兩側,累計完成重點區域綠化18.82萬畝。此后,“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四期工程、西部荒漠化綜合治理工程、退化草原修復項目等工程相繼實施。
截至目前,阿拉善右旗累計完成“三北”防護林工程、退化草原修復、西部荒漠綜合治理等林草生態建設任務532.6萬畝,在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緣、雅布賴山東南緣形成兩大生態治理片區,全旗森林覆蓋率由治理前的4.3%上升到目前的7.6%,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由治理前的13%上升到目前的19.5%,有效遏制了巴丹吉林沙漠向河西走廊地區的流動,保護了河西走廊地區的生態安全。
在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深處的工程固沙項目區,放眼望去,連綿起伏的沙丘表面鋪著一層密密麻麻的“草方格”,就像覆蓋了一層灰褐色的地毯。一片片草方格整齊劃一,方格內一叢叢梭梭迎風搖曳,為漫無邊際的沙漠增色不少。
位於巴丹吉林沙漠東南緣的西部荒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固沙區,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核心戰區之一。“作為荒漠化治理的主戰場、沙塵暴防御的主防線,2023年,阿拉善右旗投資2億元,實施了一批重點生態修復及治理工程,其中,人工造林種草、封沙育林、工程固沙58萬畝,圍欄封育25萬米。巴丹吉林沙漠東移南侵之勢得以有效緩解,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改變。”姚孝德說。
綠起來也要富起來,治沙也要致富。阿拉善右旗在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的同時,為了實現“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的可持續發展,把生態當作產業來經營,依托天然豐富的梭梭林、天然白刺林、天然甘草和人工種植梭梭林的沙生植物資源,鼓勵農牧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肉蓯蓉為主的特色生態沙產業,昔日的“沙窩窩”正在成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金餑餑”,走出了一條政府政策性引導、企業產業化經營、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種梭梭林,可是我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既能治理沙害,又能增加收入,每年都會給我帶來一筆不錯的收入﹔近年來通過持續植綠,發展梭梭林嫁接蓯蓉沙產業﹔僅此一項,每戶農牧民年增收近3萬元,梭梭林成了取之不竭的‘綠色銀行’。”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浩雅日呼都格嘎查牧民寶花告訴記者。據了解,目前,該旗接種繁育肉蓯蓉11.38萬畝,全旗登記注冊生態沙產業企業3家,成立生態沙產業專業合作社8家,生態沙產業讓從業農牧民年人均增收5000元,實現了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
2024年,阿拉善盟內蒙古西部荒漠化綜合治理二期項目下達阿拉善右旗第二批建設總任務量為201.85萬畝,總投資為8.6億元。“目前在項目建設現場施工人員和裝載機、打坑機、運草車及水車等機械設備正在全力投入治沙工作。累計儲備苗木3300萬株,稻草14.7萬噸。截至4月9日,累計完成人工種草機械打穴8.56萬畝,人工種草植苗4.46萬畝,工程固沙1.41萬畝,草原圍欄8800米。我們將堅持全面攻堅發力,統籌要素保障,持續壓實各方責任、優化施工安排、加強現場管理,嚴守項目‘質量安全關’,堅決保証項目如期保質保量全面建成。”姚孝德說。
如今在巴丹吉林沙漠,荒漠化治理“大會戰”如火如荼推進,阿拉善右旗正拿出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勁頭,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和“三北精神”,以時不我待、隻爭朝夕、持之以恆、久久為功的擔當打好防沙治沙仗,描繪著綠色發展的新畫卷,努力書寫新時代防沙治沙的新篇章。(記者 劉宏章 實習生 邰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