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龍頭山村話興“隆”

2024年04月18日16:04 |
小字號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承載了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也被視為吉祥的象征,代表了繁榮和幸福。在赤峰市林西縣官地鎮北部有個村,名叫龍頭山村。在村裡有座龍頭山,它氣勢磅礡,突兀逶迤,遠遠望去,像一條巨龍。據傳說,從前這裡有人聽過龍叫,“二月二”深夜還看過龍“睜眼”,說龍的眼睛又大又亮,像是兩支光柱,一下就能照到查干沐淪河東岸的“鳳凰山”,被稱為“一河兩山 龍鳳呈祥”。龍頭山村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特別是其延續千年的龍文化,讓這裡的老百姓自強不息、敢於拼搏。

昂起“龍頭”產業興

晨光熹微,走進龍頭山村食用菌產業園區內,已然一派繁忙景象。滿載菌棒的大、小貨車來往進出,村民們忙碌著裝卸,一時間車水馬龍。

51歲的村民王鳳雲手腳麻利,正在給菌棒刺孔,“刺孔的目的是給菌棒通氣,再過十幾天就要給菌棒脫袋,脫了袋就可以出菇了。”王鳳雲一邊忙,一邊介紹道。“現在,我也不需要外出找活干了,村上有食用菌基地,家裡還種著幾十畝地,在家門口就把錢掙啦!”

2022年,官地鎮引進浙江省三江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先后建設大棚532棟,並配備烘干車間、儲存庫等附屬設施,年產菌棒650萬棒,帶動各族群眾200余人就業,人均增收2萬元。

實際上,選擇食用菌作為龍頭山村主導產業之一,除了地理優勢外,還隱藏著干部們的“小心思”——“從生產菌棒、入棚擺放、打孔、管理到採摘等全過程,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村裡或者周邊的老百姓都能來打工。”官地鎮政府鎮長杜鑫介紹。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正是龍頭山村產業的發展過程。追憶往昔白手起家時,老村民李有才深有感觸。20年前,全村上下僅有幾十間廠房,道路上都是泥巴,四處坑坑窪窪,百姓也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而現在,光伏電板似鎧甲,山川真的變了樣。菌棚連片向陽起,“三變”點亮致富光。河蟹養殖產業強,轎車停在洋房旁。黨的政策就是好,幸福不忘共產黨。

擦亮“龍身”鄉村美

走進龍頭山村,進村公路干淨整潔,移民搬遷房錯落有致,白牆紅瓦的村居古朴自然,村委會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村子為啥這麼美?“在黨的惠民政策春風沐浴下,村裡黨員帶動群眾共同參與,合力建設美好家園,這些年村裡變化太大了。”龍頭山村黨總支書記郝俊和道出了蝶變的“密碼”。

龍頭山村以黨建為引領、網格為主線、聯戶為觸角,不斷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把黨組織建在網格上,把黨員分布在網格中,將整治工作責任落實到每一名黨員干部,形成環環相扣的“責任鏈”,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

“每月搞2次大掃除,大家都非常積極,現在環境越來越好,村子越來越美,我們是打心底裡感到高興。”村民劉華自豪地說道。

鎮黨委副書記於麗麗說:“我們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各村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各種務實管用的治理方式屢見不鮮,處處都是‘金點子’‘好法子’。”

抖擻“龍精神”腦袋富

初春時節,在龍頭山村六組的土地旁,忙完春匯的村民們圍坐在一起,不時發出歡笑聲和掌聲。原來是官地鎮紅石榴志願服務隊志願者姚萌來找大家“嘮嗑”了。

“十幾年前咱這都是土路,一下雨就誤車了。你看看現在,路都是水泥路,房子都是磚瓦房,所以咱們各民族的兄弟姐妹得一條心,在黨的領導下,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大家有沒有信心?”“有!”

姚萌聲情並茂地講,老百姓津津有味地聽。作為龍頭山村駐村第一書記,2023年姚萌加入了鎮裡的紅石榴志願服務隊,“拉家常”也成了他的日常工作之一。

坐在前排的老黨員王國彥聽得格外認真。他感慨地說:“富口袋,更要富腦袋。這些年村裡的變化日新月異,日子從苦到甜,產業從無到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我作為老黨員,更要起帶頭作用。”

物質上富裕,精神上更要富有。龍頭山村把對黨的恩情、鄉村振興、民族團結進步等內容編排成歌曲,以村民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出來。夜幕降臨,村民們來到村活動廣場,隨著燈光亮起來,歌聲唱起來,舞蹈跳起來,整個村庄沉浸在幸福歡樂的海洋裡。

官地鎮黨委書記王金柱說:“龍頭山村還叫‘公主故裡’,以前固倫淑慧長公主就葬在這裡,所以村裡好多都是滿族,我們與河東查干沐淪蘇木關系也非常好,創建了‘一河兩岸——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帶’,我們各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在黨的關懷下,在鄉村振興的大路上闊步向前。”(王麗娜)

來源:赤峰市林西縣委宣傳部

(責編:齊浩男、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