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涓涓支流連古今

——黃河文化系列報道之三

2024年04月12日08:33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萬物復蘇的季節,站在准格爾黃河大峽谷觀景台遠眺兩岸,極目之處高原莽莽,大河浩蕩。

  遠處依稀傳來嘹亮悠遠的曲調:“你知道天下黃河幾十幾道彎,幾十幾道彎彎裡有幾十幾條船……”這曲傳唱在黃河岸邊的漫瀚調《天下黃河》,古稀之年的奇附林唱了一輩子。奇附林是准格爾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漫瀚調的代表性傳承人,從小生活在黃河岸邊,踏遍了黃河與其支流的溝溝壑壑。

  從古至今,黃河滋養著、改變著鄂爾多斯高原的人和物。而在高原之上、溝壑之間,無定河、皇甫川、烏蘭木倫河、“十大孔兌”等支流又反哺著、詮釋著黃河、黃河文化。

  風起草原 穿越萬年

  2023年,無定河(鄂爾多斯段)成功入選國家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名單。

  無定河美在哪兒?

  烏審旗無定河流域綜合治理與發展中心副主任布日古德說:“與2017年相比,2023年出境斷面大草灣水質由Ⅲ類改善為Ⅱ類,氨氮、高錳酸鹽指數濃度分別下降56.5%、25.6%。自然岸線基本保持河流原貌﹔河口水文站斷面生態基流能夠滿足目標要求﹔瓦氏雅羅魚、棒花魚等土著魚類物種數和覆蓋度得到有效恢復。特別是入春以后,越冬的候鳥種類和數量持續增加,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遺鷗、國家二級保護鳥類雕鸮和紅腳隼重現無定河。”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唐代詩人陳陶《隴西行》中無定河的人類活動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約10至5萬年前。

  無定河是黃河13條一級支流之一,鄂爾多斯市段稱為薩拉烏蘇河,全長100公裡、流域面積1.01萬平方公裡。

  即使是寒冷的冬季,古老神奇的薩拉烏蘇河依然歡快地流淌著。

  薩拉烏蘇河畔的史前先民“河套人”,就是從這裡蹣跚起步,創造了聞名遐邇的薩拉烏蘇文化(“河套文化”)。中國境內發現的第一批有可靠地層學、年代學依據的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存,就是薩拉烏蘇遺址。它的發現,掀開了中國乃至亞洲地區古人類研究史的帷幕,也揭示了內蒙古地區迄今所知最早的古人類活動行蹤。

  2021年,為配合薩拉烏蘇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薩拉烏蘇文化遺址的考古工作重新啟動,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聯合開展了此項工作。當年9月至11月,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陳福友帶隊進入薩拉烏蘇地區開展考察發掘,發掘到一批舊石器、骨器和古脊椎動物化石 。陳福友說,本次考古是薩拉烏蘇文化遺址新的考古工作的開始,並取得了新進展:重新確認了1923年法國學者發掘出舊石器的原始位置,解決了長期困擾舊石器考古界的一個學術問題。

  2023年8月14日,“河套人”發現100周年國際論壇在烏審旗開幕,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齊聚鄂爾多斯,共同探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進一步提升“河套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推動薩拉烏蘇遺址考古研究再上新台階。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歲月長河中,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的古跡遺存——擁有著燦爛的薩拉烏蘇文化、朱開溝文化和鄂爾多斯青銅文化,留存了戰國長城、秦直道、阿爾寨石窟等一批歷史文化遺址,孕育了鄂爾多斯婚禮、漫瀚調、古如歌等多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文明印記,凝結著先人的智慧與情感,承載著鄂爾多斯高原生生不息、庚續不絕的厚重文化基因。

  一城一河 如畫如歌

  “烏蘭木倫河經康巴什區、伊金霍洛旗流向東南,進入陝西府谷縣,下游叫做窟野河,屬於黃河一級支流。”伊金霍洛旗文旅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2011年,在烏蘭木倫河上游的考古調查中,發現了舊石器地點50多處,採集到石制品上千件。這些器物的類型異常豐富,特別是加工精美的有歐洲莫斯特特點的尖狀器和刮削器等,說明烏蘭木倫河流域是烏蘭木倫古人類生存、繁衍、打獵、打制石器的基本區域,在這裡曾經生活著人數眾多、活動范圍廣闊的族群。”

  仲春時節,登高遠眺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藍天白雲高樓廣場以及一條鑲嵌的玉帶河,是所有濾鏡都無法企及的美。作為全國首個以城市為載體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康巴什區“城在森林中,家在花園裡”,描繪出“一步一景一畫卷,宜居宜業亦宜游”的城市美好畫卷。

  康巴什美在烏蘭木倫河,隻見一水環城,河水碧綠,吊橋飛架,彩旗招展,車水馬龍。近處的是康巴什第一橋也叫烏蘭木倫橋,連通康巴什區鄂爾多斯大街與伊金霍洛旗阿勒騰席熱鎮,白色的斜拉梁式造型設計遒勁有力而又不失時尚。

  環繞城區的烏蘭木倫河蜿蜒而來,流經康巴什市中心,把城市分成南北兩部分,演繹出河在城中、城在河上的美景。

  當烏蘭木倫河流經城區中心時,又巧妙地蓄水成湖。烏蘭木倫湖分為兩軸、兩帶、三區、六個節點,突出“現代草原都市,大漠長河新景”的風貌。最引人注目的是烏蘭木倫景觀湖河道沿岸繪制的18組大型壁畫,全長3.8公裡,展現了人類歷史文明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

  烏蘭木倫湖邊也成為了攝影師們的理想拍攝地——每當金色的朝陽洒滿烏蘭木倫河寬闊的水面,仿佛把不遠處駐足的康巴什大寫意地攬入懷中,水城相依,一座座婀娜的橋身、高聳的大廈倒映在波面,時而平靜幽藍,時而波光瀲灩。整個城市天光雲影,像是個放大的江南盆景,詩意盎然。

  烏蘭木倫河最美的一面要數夜景。入夜,最高噴高可達230米的水幕投影音樂噴泉——烏蘭木倫湖音樂噴泉,帶給你感官的震撼。

  烏蘭木倫湖河畔燈火閃耀,兩岸瓊樓、橋梁的彩燈倒影在平靜的湖水中,人們似乎看到了傳說中的“星宿海”,讓你相信眼前即是詩和遠方。

  古今相映 標杆前行

  “歷經風雨滌蕩,鄂爾多斯市從南向北十條並行支流流經庫布其沙漠,通過達拉特沖積平原,匯入黃河,流域總面積10767平方公裡。這裡又稱為‘十大孔兌’(孔兌,蒙古語是山洪溝的意思)。”達拉特旗水利局水保室主任王利軍指著一幅地圖說。

  瓦窯遺址就坐落於“十大孔兌”之一的罕台川流域樹林召鎮瓦窯村,屬於距今約55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晚期,歷經春秋、戰國,延續到漢代。

  “瓦窯遺址為認識本地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漢代古人類社會組織、經濟形態、生產力發展水平、生活習俗等提供了大量珍貴的資料,在鄂爾多斯地區遠古歷史的進程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達拉特旗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楊映泉介紹,從夏、商、周到元、明、清,黃河南岸的達拉特一直就是交易互市、物產富庶之地,也是游牧文化、草原文化、黃河文化、農耕文化的交融之地。

  《漢書》記載:兩漢時期西河郡有美稷縣。專家考証古城地理位置在今准格爾旗沙圪堵鎮納林村北。

  “美稷”之城!光名字就夠美夠颯!今天的准格爾旗沙圪堵鎮中心廣場也沿用了“美稷”二字。

  據當地文化和旅游局的工作人員介紹,納林川南通晉陝,北達呼包,歷史上的草原絲綢之路就經過這裡,漢代成為南匈奴的統治中心。

  “美稷”古城現在隻剩下百余米的夯土痕跡,昔日的城牆就位於溝壑縱橫的皇甫川流域之間。

  准格爾旗水利局皇甫川小流域治理項目負責人杜向華說:“我們結合地貌實際,在山頂挖魚鱗坑種鬆樹,半坡建水平梯田種果樹,溝底縮河造地打大壩,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小流域治理模式,累計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221萬畝。”

  西柳溝是“十大孔兌”之一,馬利昌漢溝又是西柳溝的一根“毛細血管”。經過去年夏秋流水的沖刷,該處的防洪工程正在抓緊修葺。溝內,一道道柳樁編籬谷坊可以截住黃沙放過洪水,一處處溝頭防護蓄水坑阻止溝壑繼續向上開裂﹔山坳上,一片片魚鱗坑准備迎接油鬆沙棘檸條等植物扎根固土。

  僅這一個幾十平方公裡小流域,為什麼要“砸”3000多萬元進行系統治理?達拉特旗水利局水保室主任王利軍認為:“這裡的山洪要瀉下丘陵溝壑區,掠過庫布其沙漠區,沖出灘涂平原區,攜帶大量泥沙長驅直入進黃河。”

  2022年,鄂爾多斯市印發《“十大孔兌”綜合治理2022年度實施方案》,啟動開展流域治理和泥沙減量、“四水四定”和節水推進、國土綠化和荒漠化防治、污染防治和環境整治、生態修復和惠民、科技創新和監管能力提升六大行動。

  今年,達拉特旗將繼續重點推進西柳溝綜合治理,聚焦上游丘陵區、中游風沙區,劃分9個小流域片區,打造兩個生態清潔小流域示范工程和1處沿黃生態廊道,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49.5萬畝。

  如今,“十大孔兌”流域綜合治理成為全國水土流失治理的標杆。

  大河浩蕩,蜿蜒萬裡,它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廣納涓涓支流和條條文脈。筑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鄂爾多斯正沿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之路闊步前行!(記者 毛鍇彥)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